MCN 公司会和品牌方签订保量协议,承诺能够达到多少销售额。为了防止 MCN 公司在主播直播间刷单,有的品牌会将要求直接写在合同里,比如,为防止甲方使用恶意刷单等方式完成保底成交销售总额,甲乙双方应在直播结束扣除 15 天内退货订单销售后(其中不包括因乙方商品质量问题或物流问题出现的差评退货订单),再次结算本协议项目期间内的最终成交销售总额。
明星直播首秀必须精彩,
刷单是共识?
2020 年直播带货在疫情的催化下疯狂加速,不仅大大小小的主播下场,各类明星也加入带货阵营,想要抓住这波流量和财富密码。
在这场 " 盛宴 " 中,销售量是重要的风向标,主播、明星需要靠这个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带货实力,提升佣金、坑位费的要价能力;而 MCN 机构要打出名气和人气;商家希望增加产品曝光度,证明产品力,更能通过直播渠道赚钱。
不过,各种各样的翻车案例也撕下了直播间的 " 虚假繁荣 ",将背后乱象暴露在公众面前。2020 年双 11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称,直播带货的 " 槽点 " 之一集中在明星带货涉嫌刷单造假。
2020 年双 11,当红脱口秀演员李雪琴等在某平台做了一场直播活动,并为一些数码产品带货,直播间数据显示迎来 311 万人围观。不过,此后有参与直播的工作人员爆料称,当天的直播间观众只有不到 11 万人真实存在,其他观众都是花钱刷出来的。
最终李雪琴工作室表示,李雪琴本人及工作团队未参与任何直播运营,对直播数据统计过程毫不知情。
差不多同时,歌手杨坤直播带货也陷入 " 刷单 " 疑云。此前杨坤带货首战销售额高达上千万元,超强的带货能力吸引了一些商家。11 月初一场直播后,有商家爆料退货率极高,直播销售额 122 万,第二天退款后真实销售额只有 4 万到 5 万。因为虚假交易,商家开始和 MCN 机构、杨坤团队进行博弈、维权,究竟是杨坤团队还是 MCN 机构在刷单,成为一场罗生门。
虽然明星直播注水、翻车案例不少,但是游戏仍在继续。品牌方有需求,明星有意愿,代运营商成为彼此沟通的桥梁。许柏从事电商代运营工作,一边对接商家,一边对接主播,他把自己定义为公关的角色,前后协调了近千场直播带货,在他眼里刷单和利润、收入无关,只是作秀,给甲方老板一个交代。
" 品牌如果替主播刷单,顶多刷个几百万。在我操盘的一些直播带货中,有刷出千万销量的。" 许柏说。许柏曾替一个品牌操盘,找到一些明星,有的是过气明星,他向其中一位摊牌:作为明星,在首秀带货需要有高销量、数据亮眼的战报,我愿意配合完成销量数据。
明星直播首秀必须精彩,刷单成为了共识。他替一位明星主动刷单制造销售假数据。
刷单过程比较简单,发货用物流走空包或者礼品包。操作刷单的工作会找专门的渠道商合作,为的是不留下刷单痕迹。直播后,明星发战报,单坑卖了 2000 万元的货,品牌方面也会发战报说明业绩真实可靠。作为回报,明星所属机构会赠送若干场自己签约的其他小主播的纯佣直播(0 坑位费直播)。而品牌方 2000 万的销量战报,也会吸引其他主播商务的注意,可以降低佣金费。
"主播看到免费的刷单更是求之不得,根本不会拆穿这些刷单行为。" 许柏说,他看到一些自称销售过千万的主播或明星首秀,自己也会怀疑是不是有水分。
刷单带来最直接的就是运营方的收入,一轮直播带货后,电商代运方可以赚取 3-5 万元。而一些掌握明星资源的中间商赚的会更多,中间商们层层加价,最终到品牌方处价格涨幅不小。
对于资金有限的初创品牌来说,直播带货的路颇为曲折。" 在选品阶段,没有主播愿意接单。" 一位初创护肤品牌的创始人告诉《豹变》,中小直播带货主播要求品牌在淘宝有 3-5 万的销售额,还有直播机构建议先刷单再谈直播合作," 但是刷单的成本太高了,我根本承担不起,而刷销量的风险也非常高 "。
不过,许柏坦言,也有不少小的初创品牌会自行刷单,做出比较好的销量战报,"很多小品牌都是用这种方法忽悠 KOC 纯佣挂车(0 坑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