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内地的娱乐明星,或者想进军娱乐圈的人,扎堆往香港跑。
曾经很多人心中," 港姐 " 就代表着最漂亮的女性,香港明星就是年轻人的偶像。
香港影视和乐坛的明星,不仅横扫内地,风靡一时,更因为香港接触欧美流行文化较早,娱乐产业成熟,加上经济实力等方方面面都远超内地,成了当时内地演员追逐影视明星梦的天堂,彼时的 " 港漂 " 比比皆是。
李连杰在香港发展期间,拍摄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在内地很受欢迎,但在香港的票房并不是特别理想
" 港漂 " 里名气最大的,应该是李连杰了。
1984 年,趁着《少林寺》现象级的火爆,李连杰开始南下香港闯荡。
虽然演了《黄飞鸿》《方世玉》系列等很多功夫电影,在内地上映着实火爆,不过在香港本地的票房却很是一般,也就只能排进前十的水平,根本比不过同时期的成龙、周润发、周星驰。
原因很简单,虽然他那时已经跟徐克合作,虽然来香港之前就已经是国内电影超级大 IP 的顶流武打明星,可他始终是香港影坛的 " 外人 "。
直到去好莱坞打拼了一圈之后重新回到香港,才在 2008 年获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成了名副其实的巨星。
明星 " 港漂 " 尚且如此,那些从头开始的就更别提了。
王菲刚去香港的时候,被人叫 " 大陆妹 ",还被说 " 老土 "。
16 岁去香港,报考 TVB 艺员训练班的刘嘉玲,背着 " 北姑 " 这个侮辱内地女孩的名号许多年。
21 岁去香港闯荡的徐锦江,本想成为画家的他,为了生计考了 TVB 艺员训练班后,一直跑龙套,直到遇到他的 " 贵人 " 导演麦当杰,靠拍三级片才慢慢出名,以至于人们很长时间都不知道他是广州美院毕业,跟着关山月学绘画出身的经历。
当年参加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的姜文
内地南下的 " 港漂 " 演员,在当时的香港娱乐圈立足很艰辛,内地的导演和电影也一样难以融入。
2012 年第 31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仪式上,姜文的神作《让子弹飞》同时获得了 13 项提名,姜文自己也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四项提名,创了金像奖的纪录。
不过,就算姜文带着几乎所有主创人员参加颁奖典礼,就算当时香港影坛已经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好作品,《让子弹飞》最后也仅仅得了个无足轻重的 "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 " 奖。
内地的演艺界在香港的待遇,可见一斑。
现在,香港明星,为什么纷纷 " 北漂 " 或者 " 沪漂 "?
最现实的原因,是如今内地的娱乐圈,比在香港赚钱容易得多。
还记得前不久林志玲 " 讨薪 " 的新闻吧?录一期综艺节目能轻松赚到 200 万。
而据业内人士说,在 " 限薪 " 政策出台前,她这样的一个薪酬,也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早在七八年前,香港媒体就披露了 TVB 演员在香港和内地片酬的对比,那时的差距就有 10 倍,比如佘诗曼拍电视剧,在香港 4 万一集,在内地是 15 万一集,林峯在 TVB 拍一集是 1.8 万,在内地能到 15 万一集。
香港演员苑琼丹在节目中说某位香港女演员在内地拍戏的收入暴涨
香港演员苑琼丹在一个节目中爆料,说有一位 TVB 的女演员,因为在内地演的一个角色走红,片酬从 20 万一下涨到 1200 万。
同是 TVB 演员的马国明,在一次采访时就说,靠在香港做演员的薪水,都不够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而自己在内地拍戏,一个月赚得比在香港半年还要多。
娱乐业的兴衰,一定是与经济紧密相关的。
在香港娱乐圈鼎盛的上世纪 90 年代,号称亚洲 " 四小龙 " 的香港,当时的经济一派繁荣。
1990 年,香港的 GDP 是 769 亿美元,而整个大陆地区是 3878 亿美元。香港一个城市的 GDP,相当于整个内地的 19.8%。
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 4 个省的 GDP 加在一起,还不抵香港的多。
那今天呢?
2020 年,香港的 GDP 是 2.4 万亿,国内的 GDP 总量差不多是 101.6 万亿元,香港占国内 GDP 总量的比例降到了 2.3%。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 GDP 早就超过了香港,而且越甩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