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将张芷溪塑造成了一个因为一点点感情冲突就情绪失控、口不择言、反复无常的 " 疯女人 "。
现实中的 " 疯女人 ",也非常常见。
自驾出逃的苏敏,去参加同学会,丈夫会当着同学的面,说她有神经病。
只因为她不像别的家庭妇女那么听话、本分。
有网友说,我妈每次在家发脾气,我爸都会云淡风轻地说:别理你妈,她有神经病。
然后等她长大了,某天在商城碰到一个陌生男性对自己的女儿说了同样的话:你妈有神经病。
她还一度开玩笑说:怎么你们当妈妈的都有神经病啊。
但这些女人,真的是所谓的 " 疯女人 " 吗?
发帖的网友后来反思才发现,妈妈在家发脾气从来都是有因果、有依据。
但即便有正当理由,女性只要表现出一点脾气,就是神经病、更年期、情绪化、不讲理、无理取闹、胡搅蛮缠 ......
" 神经病 " 这个词,用在女人身上,不是一种人身攻击,而是为了形容一种普遍的性格。
男人还发明了很多词汇形容「女人疯狂」。
比如她姐曾讲过一种叫「歇斯底里」的女人特有的疾病。
她们会情绪失控,甚至当场晕厥。
后来被证明歇斯底里症并不存在,发明这个病完全是因为厌女。晕厥更可能是束胸衣太紧造成。
类似的词语还有一堆。
泼妇、女巫、妖妇,还有「阁楼上的疯女人」……
《每人》写过《香港为什么这么多疯女人》,她在讲述小龙女吴卓林、蓝洁瑛、关淑怡这几个香港癫后的故事。
可是揭开疯癫的外衣,发现下面全是被强奸、被抛弃、被打压的悲剧女性。
之所以被称为「疯女人」,是因为她们不接受贤良淑德的精神规训,被父权社会盘剥之后没有顺从。
社会规训对女性的要求则是完全相反的特质。
你要温柔、顺从、隐忍、沉默、懂得示弱、没有攻击性 ……
你不能情绪激动,更不能奋起反抗 ……
你没做到这些?
那你是一个疯女人。
这是父权社会对待女性、处理婚恋关系时的流程和逻辑——首先需要区分听话者和不配合者,归类正常者与不受控者,然后再分类对其进行规训、惩罚和奖励。
制造 " 疯女人 ",是男权社会对反叛女人的制裁,也是一场围剿女人的阴谋。
听话者被给予奖赏,而不听话者就要被打上 " 疯女人 " 的烙印。
王力宏试图把李靓蕾塑造成一个疯女人的原因也在这里。
一旦她被当成疯子,你们便可以随意处置她了。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里说,德国的疯人塔会装上橱窗,专门设计出来为人们观瞻。
制造疯子是为了巩固权力与文明,展示疯子是中世纪流传至今的古老风俗。
女人被安上「疯女人」的名号后,那她的一切便都不值一提了。
她不再被当做一个平等的人。
她的智慧、她的才华、她的挑战、她的呼喊、她的表达 …… 就全都不值一文。
而其他女性,也就自然而然完成了 " 不要成为一个疯女人 " 的规训。
她们与疯女人割席,然后回到温顺无害的安全营。
不再反抗,也不再表达。
抑制女性表达
是男权社会的惯用伎俩
" 疯女人 " 的标签,如同一把匕首,割断该女性全部的表达与发声机会。
但,即便女性成功免于被打上 " 疯女人 " 烙印,也无法保证能站起来、走出去。
一如戴锦华老师在 2015 年的一个《" 阁楼上的疯女人 " 与性别意识》的座谈会中提到的那般——
当我们进入性别议题的时候,我们不必在每一个议题当中再一次去发现男权。
请大家记住,迄今为止,这天是男权的天,这地是男权的地,这文化是男性的文化。
到现在为止,在欧洲所有主要语言当中,man 还是男人,而男人也就是人类,human,历史就是 his-tory,没有 her-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