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影视行业被 " 限韩令 " 狂殴的 2016 年,那真是遍地残骸,历历在目。
虽不曾有过白纸黑字的中央文件,但 " 限韩令 " 确实有轮廓有血肉,毕竟家国大义永远大于一切。
此后,中韩合作的项目一个接一个地流产,已制作完成的合拍片被无限雪藏,爽子都没了,但她和李钟硕合作的《翡翠恋人》仍旧是头发丝都没看到。
而国内对引进韩国影视剧的审查制度也是更加严格,所以这几年,我们能看见买了版权并重新改编的国产片,但原版还是无缘内地市场。
在不见天日的冷静期里,被砖头砸个正着的内地影视公司骑虎难下,只能认栽。
但对于观众,感触更多的还是遗憾。
比如当年那部爆火却没能在内地上映的《釜山行》,曾一度是热点话题,但我们没办法参与。
为了避嫌,买了韩国版权的综艺集体换名,来内地发展的韩国艺人越来越少,韩国籍艺人微博账号受限,还有韩星在节目中被打码,总之那时舆论声音最大的八个字是 " 赶尽杀绝,大快人心 "。
对于韩国影视行业,失去中国市场确实很痛,这一刀砍下来,四大韩娱公司的市值猛烈缩水,韩国艺人也没办法来华大笔捞钱了,更棘手的是,短时间内,他们根本无法找到中国市场的替代品。
总而言之,不过是三个步骤,各自疗伤,就地取材,东山再起。
没有韩流干扰的这些年,内娱确实站起来了,但因为种种众所周知的因素,内娱制造偶像、玩弄粉丝经济的手段怕是比韩流热还变态。
而且因为缺少良性竞争,内娱给自己搞了一大滩舒适圈,光圈钱,内容稀烂。
反观韩国,艰难求生也是真的,难得的是仍然保证着高质、高频的输出标准。
毕竟 " 韩国制造 " 无法像我们一样,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自产自销,它终归要依靠向外输出文化产品来盈利,于是充满挑战的环境反倒带来了斗志。
随着国外流媒体平台的崛起,韩国制造把目光转向了全球市场,从此有了新的着陆点。
奉俊昊连拿金棕榈和奥斯卡,在好莱坞撑起一片天,今年《鱿鱼游戏》的大热也是莫大的鼓舞。
接下来,他们可能有更远的路要走,而且整个韩国影视产业也会随着磨炼而不断升级。
无论如何,这条路是闯出来了。
毫无疑问,罗文姬是韩国人心中的 " 国民老太太 ",越老越招人稀罕。
其实中国观众对她也并不陌生,开播于 2006 年的《搞笑一家人》足有 167 集,是当年引进韩流里的中流砥柱,给许多内地观众带来了心灵依托。
只要打开电视机,就可以跟着这家人一起哭一起笑,这种陪伴不仅满足了情感需求,也塑造了我们的家庭观。
有些观众每隔几年就会重看,把这部剧的温暖段落装入人生,刻入基因。
虽说亚洲家庭是类似的,可罗文姬却独一无二。
她永远接地气,永远乐于为晚辈和家庭付出,你嫌弃她,却又离不开她,最后只能爱上她。
" 罗文姬 " 并不会随着潮流的迭代而过时,如果把她的戏份剪成百来段短视频,做今天的网红大 V 未必是难事。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她成为中国观众和韩国观众的 " 文化共识 ",毕竟面对她的纯真和质朴,确实不需要什么不共戴天的民族矛盾来泼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