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年罗文姬也获得过更大的成就。
在电影《我能说》里,她饰演一名慰安妇,演严肃戏份毫不逊色,英文台词也能拿捏到位,最终凭借罗玉粉一角横扫该年韩国三大电影奖项。
相较之下,《哦!文姬》的上映证明了一个猜测,重点不是老艺术家的个人成就,而是我们急需她能够代表的形象符号。
《哦!文姬》无疑释放了两个信号。
一个是老年人的凄惨处境,比如患上老年痴呆症,像烂电池一样被社会抛弃。
另一个是正能量的暗示,即 " 我们终将与父母和解 ",说白了就是 " 春晚范儿 "。
你哭一哭,我哭一哭,都是做儿女 / 父母的错,再搞家庭内部分裂可就是不懂事了。
很明显,选这部影片不只是为了 " 中韩建交 30 周年 ",还是一次试图规避所有敏感源的类型片试水。
疫情之后,观众已经被生活折磨到对一切题材失去了兴趣,不过还有最后这条底线可以戳一戳,比如变老的父母、分裂的自己 ……
如果戳准了,底线就会变泪腺。
毕竟一年前 " 李焕英 " 大破 50 亿的票房佳绩不是偶然,它扎扎实实地告诉投资人,想赚票房就别玩虚的,走个心不丢脸。
回到 " 限韩令 " 本身,所以为了家国大义,中国观众难道要守身如玉,都不看韩影韩剧吗?
众所周知,文化产品一向是非常兼容的东西,其实 " 韩国制造 " 从未真正失去中国观众,该看的人还是会看,只是渠道复杂,需要兢兢业业的搬运工。
目前,韩影韩剧如果想重新进入中国市场,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限韩令这些年,腾出来的地盘都被自己人填满了,市场格局也已形成。
事实上,拆掉 " 那堵墙 " 比建墙要难得多。" 韩流 " 究竟能进来多少,取决于当下的管控,再加上疫情带来的冲击,更多人还是会持观望态度,谁也不想做第一个阵亡的人。
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希望韩流重新在内地生根发芽,冷战是真的,仇韩氛围愈演愈烈也是真的,目前不过是 " 限韩 ",但有些极端网友却不满足,他们希望 " 禁韩 "。
有些追着韩国爱豆的粉丝,甚至会有虽然爱豆哥哥姐姐生为韩国人不是他们的本意,但我永远憎恨韩国人。国家大可封杀他们,我追星我自己想办法这种自动 " 高觉悟 "。
当然,韩国网友也根本没改掉 " 文化偷窃 " 的老毛病,偷完了还要死鸭子嘴硬,反咬中国人抄袭,这种事儿常有。
但摸着良心说,类似的事两边都干过。" 搬运工 "," 汉 / 韩化师 " 们步履不止,只有保持高尚道德的喷子们在网上左右互搏。
反正关闭国门的这些年,最大的坏处就是 " 没办法讲理 ",成天因为 " 我抄你,你抄我 " 的事情打架,分不出胜负不说,只是便宜了抄顺手又赚差价的小人,因为你追责的成本太高。
不是说缺了韩流是什么要命的事,可但凡回想这些年渐序消失的一切,总有些很纯粹的美好之物被一并丢弃了。
其实不必否认,我们的确有过 " 好时光 ",限韩令之前,韩国制造曾为中国观众带来心灵的滋养,那时候大家都不太想打架斗殴的事儿。
无论如何,遗憾就是遗憾,限韩令就算彻底解除,我们都不会 " 真正 " 回去了。
设计 / 视觉: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