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陶勇医生和卢主任援鄂的故事,我有了一个答案:每一个被你治愈过的人,都有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治愈你,或者治愈别的人。
患者也可以成为医生的医生。
观察嘉宾说这一季不如叫 " 令人心痛的 offer" 或者 " 令人心碎的 offer",确实每一期就能看哭我,比如手术前恳求医生如果手术失败不要抢救,让她幸福地走的俞阿姨;独自做手术,头发被剃光后躲在被子里偷偷哭的小姑娘;还有身上只剩几百块付不起医药费,坚持不做任何检查自己跑回家的女主播 ……
弹幕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 " 破防了 "。最让我破防的是回访癫痫患者那一集,有位患者术后很久都没有发病了,医学生冯琛问他生活质量怎么样,他沉默了一会,说了一个词:孤独。得知他有 " 羊癫疯 "(癫痫的民间俗称,具有污名化色彩),以前的同学和同事没有一个联系他。
第二个病人是一个很年轻的男孩,跟爸爸来的。全程医生问话都由他爸爸作答,我开始以为他是哑巴,后来才发现不是。他会说话,但因为生病 " 病耻感 " 很重,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听到医生夸他剪纸很厉害,他突然伸出手机给医生看他剪的作品照片,还拿出剪纸要送给自己的主治医生。能感受到因为医生的夸奖,他防御性的姿态松动了一点。
陶勇医生说小医生治人的病,大医生治病的人。治愈疾病远远不够,真正的治愈是恢复一个病人原本的社会角色。
节目制片人在采访里说过一件小事,陶勇医生问她:" 你们是做综艺的,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个小时空下来,那你会让他 / 她平时在家看综艺还是学习?"
这个问题让她思索到至今。
作为 offer 的忠实观众,我可以替她回答:看综艺也可以是一种学习。
以前去医院看病,最烦躁的是排队俩小时,看诊两分钟。医生总是会打断我的描述,现在我知道了他不是不耐烦,每天他要看 100 个以上的病人,哪能任由病人絮絮叨叨半天。而且病人并不比医生更了解自己,医生看过多少病人,知道哪些是关键问题,哪些是干扰信息,并不是描述越详细越好。
急诊流程我也差不多熟悉了,如果以后我送陌生人看急诊,至少我可以发挥一个见证人作用,帮着一起安抚家属什么的,也算是给医生解忧。
普通人去医院是非常恐惧的,一个是看病基本都是接受命运的审判,另外是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才走到医生面前。而且患者和医生不可避免总是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就算医生用朴实的语言,也很难让患者明白为什么他会这么诊断。
有时候闹不好就会出误会。比如有的人其实没什么大碍,医生不给他开药做检查,让他回去该怎么着还怎么着。他要么以为医生敷衍他,要么心里咯噔一声:" 我这是绝症了吧?医生都不给我治了 ……"
这个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种信息差,让大家看到医生也有从菜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们也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难处,也会和病人共情。
医生是一种职业,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理解他们,也是帮助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