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呼海啸的万人演唱到无人问津的路边商演,迪克牛仔仿佛是中国摇滚乐的缩影。
1986 年,比他小两岁的老崔掀起摇滚乐的热潮,此时的迪克牛仔还是酒吧里一名默默无名的打工人。
在成名之前,迪克牛仔整整沉寂 40 年,40 岁那年他和动力火车一起火了,他再也不用为了生计发愁,只是这段火热的时光十分短暂。
一、突变
1959 年,迪克牛仔出生在高雄,父母为他取名叫作“林进璋”,恰如其名,父母对迪克牛仔的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
迪克牛仔家开了一间台球室,那时的人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闲暇时就到台球室打两杆子球,迪克牛仔一家的生活过得很滋润。
台球室里有一台电唱机,是母亲是嫁妆,平常放在台球室放一些西洋音乐招揽客人,耳濡目染之下,迪克牛仔心里的音乐种子萌芽。
因为生活富足,迪克牛仔家的娱乐活动也十分之多,父亲最喜欢的就是带着他一起去参加歌舞会。
当迪克牛仔看到台上的乐手时,激荡的音乐,欢快的节奏,迪克牛仔驻足良久,注定他的一生将与音乐羁绊。
那样的生活条件下,迪克牛仔完全可以去学个乐器玩乐队,然而一场大火,结束了迪克牛仔家的优越生活。
十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那间台球室,房子里的现金、首饰也被烧得一干二净。
不幸中的大幸就是一家七口人都平安无恙。
那台电唱机被烧得焦黑,再也唱不出歌曲,巨大的打击之下,父亲也被生活击溃,自此一蹶不振,没有再出去工作。
母亲扛起了一家的重担,靠着打零工养活一家老小。
因为没有住所,一大家子人只能挤在狭小的出租屋内,曾经富足欢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拥挤与嘈杂充斥在迪克牛仔往后的生活中。
迪克牛仔再也不能和父亲一起惬意的去歌舞团娱乐休闲,再也不能看着乐手在舞台上恣意张扬的演唱。
看不了别人玩,就自己玩,高中时期的迪克牛仔自己捣鼓起了吉他,就连上学都要背着这把吉他。
除了学校和家,音乐屋成了迪克牛仔的“第二故乡”。
多年之后再次回忆起曾经的日光,迪克牛仔感叹道:
“那时候的黑胶唱片都是盗版,十块钱一张,平时大家都没什么消遣,也没有乐队伴奏,就跑到音乐屋听 DJ 放西洋歌。
那大概有五六千张碟,音响还是 JBL 的,所以一泡就是一整天。”
那时的迪克牛仔只是单纯的喜欢音乐,从来没有想过以音乐为生,贫困的生活里,音乐是生活唯一的调味剂。
高中毕业后,迪克牛仔报名参军,即使是在部队,迪克牛仔仍旧带着他的吉他。
对音乐情有独钟的他,跟其他人显得格外不同,注定他在部队的生活时间不会太长。
二、沉寂
结束了短暂的军旅生涯,迪克牛仔回了家,作为一个没钱、没势,没文凭的“三无”青年,如何谋生成了迪克牛仔最大的问题。
连饭都吃不饱谈什么梦想,为了填饱肚子,迪克牛仔只能把音乐暂且搁置。
母亲拖关系给他找了一份零工,做的是配件加工,迪克牛仔干了两个月。
之后,母亲又给迪克牛仔找了个轻松点的活,在码头窗口剪船票,可这份轻松的工作依旧没有留住迪克牛仔。
工作虽然轻松,但是人来人往的码头,总是能遇到几个“老朋友”。
其中就有很多迪克牛仔之前的同学,以及学弟学妹。
迪克牛仔还没干多久,他在码头剪船票的事情就在学校传开了:
知道吗?海专学院的林进璋沦落到去码头剪船票了!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敏感又脆弱,因为自尊心受挫,迪克牛仔主动放弃了这份工作。
母亲只能再次托关系,给迪克牛仔找了个清洁工的工作。
就这样,迪克牛仔成立公园里的清洁工,因为受不了旁人眼光,迪克牛仔又成了路面测量工。
当时台湾普通居民的平均工资是一万台币,而迪克牛仔连一半都没有,只有四千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