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表演戏曲小品《柜中缘》,第一次上春晚舞台,第一次表演小品,没想到反响极好。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几乎年年上:
89 年," 司马缸 …… 砸缸!司马光砸 ……"
92 年," 探戈奏是趟着走,趟啊趟着走 ……"
93 年,虽然没去春晚,但去了央视台庆晚会:
" 追星族?是哪个地区的少数民族?"
" 完了,人家下班了 ……"
(下班梗,我们今天依然在用)
95 年和 96 年,更是连获两届春晚小品一等奖:
"(货真价实四个字)连啥意思都不明白,你真是个棒槌!"
" 我算琢磨透了,奏是你们这种人,把我们这好玩意儿,都给糟蹋了!"
而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小品中,依然延续着赵老师对评剧的喜爱与责任。
比如著名 rap:"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 ……"
就改编自评剧《花为媒》的名段——报花名:
还有这销魂的坐姿,
也是评剧身段——
她一直想通过小品舞台,把评剧介绍给更多观众。
再仔细看,赵老师苍劲有力的这四个悬腕毛笔字:
很难想象,她是一个字都认不全,没上过学的人吧。
小时候有过机会读书,但旧社会不注重知识,就依着小孩性子学戏去了。
她每每回想,后悔不已:" 人没学问,就像断了一条腿,往后再想登高,可就难上难。"
所以今天看到这儿的朋友,记得听赵老师良言,好好学习!
平时演戏,可以提前请人念剧本;但直播临场写字,就难喽 ……
苦练一个多月,写掉七、八十斤报纸,才练就这两分钟内写完的 " 货真价实 " 四个大字。
而 " 货真价实 ",正是赵老师所有作品的代名词。
拿春晚小品来说,包袱不媚俗、精雕细琢、百看不厌。其中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更是常看常新,二、三十年过去,依然毫不褪色。
只是看看时间表,不免纳闷:91 年和 93 年,赵老师为啥没去春晚舞台?
因为剧本不好," 宁愿不演,也不能对不起观众 "。
不过 91 年,她接到一个很好的电影剧本。第四代导演黄健中的《过年》,一个泪中带笑、笑中带泪的故事。
导演说从赵老师脸上,看到了全中国母亲那张,平凡而伟大的脸。还说如果赵丽蓉不演,这部电影也就不用拍了。
果然几十年的舞台历练,自身经过的坎坷,让赵老师第一次触电(之前只演过戏曲电影),就拿下三个影后,还是我们这儿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国际影后。
所以,戏曲、小品、电影、电视剧的荣誉,是拿全了。
但也别忘了她 " 流行歌舞天后 " 的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