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年前的微电影《老男孩》大火。
但观众记住的,却是它的同名歌曲。
对肖央的认知,也更多停留在歌手这一身份上。
表演上的能力,却被忽视了。
他的演技一 " 尘封 ",就是 6 年。
直到 2016 年,靠着《唐人街探案》里的坤泰,肖央演员的身份才开始走进大众心中。
坤泰是肖央第一个以纯粹演员身份出演的角色,却让他体会到一种在角色上撒欢的酣畅淋漓。
享受之余,也把握住了机会。
因为得到大众的正向反馈,于是,开始正视和专注于自己的演员事业。
原来在表演上的不自信,也开始打破。
从搞笑歌手转型喜剧演员,从喜剧演员跳向严肃演员。
每一步其实都不太好走。
但肖央在转型上,算是稳扎稳打,也找得准方法。
一来,每个阶段的类型并不是毫无关联。
从搞笑歌手到喜剧演员,恰好能发挥出他身上自带的冷幽默。
录制《鲁豫有约一日行》时,肖央带鲁豫参观自己北漂期间租住的老房子。
冷不丁一句 " 这墙见过我应该 ",就把鲁豫逗乐了。
而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上,他有着自己的思考与悟性。
喜剧演员看多了,飘就发现,其实能把喜感小人物演好的演员,大多有一种表演上的灵气在。
反应快,也更能揣摩普通人的心理,因此从喜剧转向正剧,也能让角色中的现实感落地。
但不同于沙溢那类,需要啥就能给啥的技巧派,肖央更偏向于体验派。
内心有饱满的创作热情和表达欲,而表演恰恰能作为情绪表达的宣泄口。
每个角色之所以深入人心,绝非仅靠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
还因为内心的感同身受,才让观众有共鸣。
就拿《谁是凶手》里的冷小兵来说,这个角色,从第一集开始就一直背负着愧疚。
演员代入人物的愧疚感去演,同时也希望观众在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时,能有所反思。
来源 |《时尚芭莎》
他所追求的,也是一种与外界反馈双向互动的模式,而不是对观众的反馈充耳不闻、演完辄止的独角戏。
演员对角色倾注准确的情绪和足够的理解,但同时也需要观众的反馈与回应。
来源 | 四味毒叔
对肖央而言,表演是一门互动的艺术。
表演的信心和反馈自观众而来,演员投注的情感和表达也能回到观众那去,这才算达成了演员与观众的双向成就。
归根结底,身份的转变,只是职业方向的调转,对于演员而言有反差感加成。
而从怂包角色到正剧角色的跨越,打动人的,恰恰不是转变本身,而是在转变中对于角色始终如一的赤诚和专注。wS7拜客生活常识网
演员有转型的心并不难得,难得的是,真正做出转型的决定,以及保持对角色和观众负责的责任心。
实际上,当演技足够纯熟以驾驭另一类角色时,自然而然就完成了转型,而非刻意寻求。
与其说,肖央的翻红是主动寻求转型的结果。
倒不如说,他的实力,其实被我们低估了。
他还有更多可能。
好演技不该被尘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