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那年,我们的夏天》故事的血与肉。为什么有的剧滋水让人胃动,有的剧滋水却让人心痛? 一个套路化,迷信水花必然带来浪漫;另一个,去掉 " 迷信 ",下了功夫去铺设细节。爱情绝不是形式能堆砌出来的,而在于每分每秒的细节里。这,才能让阅 CP 无数的嗑学家上头。这个在大众看来迷惑的行为,其实正是俩人的 " 甜蜜暗号 "。热恋时,男主曾立过幼稚的 flag:如果分手,再见面他一定会撒水、撒盐,把女主轰走。
那时的女主,就像许多在爱里没有安全感的女孩纸,整天假设 " 如果 ":如果我病死掉怎么办?如果毕业后我们异地怎么办?如果我抛弃你怎么办?如果我们分手怎么办?无非是想得到一个回答:我爱你。好巧不巧,男主正是那种再深爱也说不出口的钢铁直男。换作平常,他会面露难色,接着内心甜蜜地嘀咕:真不明白她怎么就爱用 " 如果 " 来折磨我
嗐呀,明明我的表情已经回答了嘛直到女主用分手来作假设,他才醒过神来,认真立下那个 flag。那副认真的幼稚模样,无非是因为太爱对方。他完全没有预设、也无法接受可能会失去女主这件事。所以当 " 如果 " 真的发生 ...... 分手后,彼此不见的五年间,他把滋水的动作练习了 50 多遍。因为,朝思暮想都想再见一次。
所以,当念念不忘得到回响。他就像条件反射般,只记得把排练过的流程正式演出一遍:回屋拿喷壶,对准女主的脸,开喷。
末了,还不忘补上撒盐:





阿西吧,真是个幼稚得让人又恨又爱的男孩纸。
话说回来。
这便是《那年,我们的夏天》构筑故事血肉的方式,也是它撒糖的方式——
用生活里的习惯性动作,来比喻男女主从未搁浅的爱情。
男主嘴硬说早就不爱了。
多年来他画笔下勾勒的建筑物,却是和女主曾留下过回忆的地方。
还能像背诵满分作文一样,顺溜说出讨厌女主的十个理由。
女主半斤八两。明明受了甲方委屈,自己已经惯了忍气吞声。但换作被轻视的是男主,她依然像曾经那样,第一个站出来为对方出头。
不在乎了,才是真的不爱。而讨厌、记恨、埋怨 …… 说到底还是没放下。尽管分手后,彼此已经成长为更成熟的人。可对方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却还顽固地在自己身上留有痕迹。喝啤酒,同样的姿势和神情——
各自出门买菜,却同样风格的打扮——
对人撒泼,同样不知所云地乱说一通——
所有细微的相似堆叠起来,是再嘴硬也无法辩驳的事实——他们早就把对对方的情感刻入身体,成为不自觉的肌肉记忆。和吃喝拉撒一样日常。因为日常,身处其中的当事人看不清真相。他们爱对方的程度,旁观的人却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有爱,就够了吗?分手,是女主提出的。不爱了吗?才不。男主发疯一样堕落,又终于走出低迷,把日子过得有点人样的五年。也是女主费了老大劲,才能看上去若无其事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