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壹读 ,作者鱼丸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壹读(ID:yiduiread)
作者:鱼丸
最近站在浪尖尖上的电影,《爱情神话》算一个。
虽然顶着有点劝退的电影名,但《爱情神话》却让人意外的惊喜,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人物设定。
不同于以往的男导演对女性角色单一的想象——要么红玫瑰,要么白玫瑰,90 后女导演邵艺辉让观众看到了全新的女性现状:
" 没甩过 100 个男人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 没挣过 100 万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 没浪迹过天涯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不管是和老白一夜情后,在早上悄么声穿好衣服离开的李小姐,还是有钱有闲、老公失踪、人还漂亮的格洛瑞亚,抑或因犯了全天下女人都会犯的错误和老白离婚的蓓蓓,都极尽趣味与反转,让人看完后忍不住感慨一声:
人生如戏。
就这样,凭借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故事情节,上映半个月,《爱情神话》的豆瓣评分就达到 8.3,直接追平 2021 年评分最高的华语片《雄狮少年》。
评价人数 18 万多,也算比较客观。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招来了一些骂声。被狙最多的就是,这部背景设定为上海生活的电影,全程在说上海话,有的确实难懂,比如一个号头(一个月),空了嗨也是空了嗨(闲着也是闲着)。对此,不少人吐槽:普通话是烫嘴吗,为什么全程上海话?
也有人反驳道:拍上海生活的片子当然要说上海话,粤语片不也全程粤语吗?外国电影还全程外语呢,不也都去看了?
与此同时,电视剧《对手》的花絮也火了,剧中的三人用台湾腔激烈争吵,一句 " 你轰啦 " 让屏幕前的观众爆笑不止,反感?不存在的。
微博搜 " 对手花絮笑不活了 " 可以看到花絮视频。
所以,为什么电影要用方言?为什么有的电影方言惹人爱,有的惹人嫌?
适当运用方言能为电影增色
纪实美学电影尤其如此
在电影中使用方言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过 59 年。
我国第一个使用方言的电影,是 1963 年的《抓壮丁》,这部电影全程采用四川方言,加上演员生动、真实的表演,使得这部电影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时间拉到上世纪 90 年代,方言电影迎来了一个小高潮。
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当属 1992 年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中有大量陕西方言对白,加上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赋予电影无比强烈的真实感。还有大家熟悉的贾樟柯,他的成名作《小武》使用的就是晋语汾阳方言对白,最终这部电影在国际上广受好评,连获 8 奖。
不仅说方言,还得穿红袄绿头巾。
新千年后,在电影中使用方言的现象更为普遍。姜文的《鬼子来了》,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宁浩的《疯狂的石头》…… 在一系列电影的影响下,在电影中使用方言,不足为奇。
有研究者对电影方言的使用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了 1949~2009 年间的 99 部方言电影后,研究者发现,在电影中使用最多的方言依次是四川、陕西、上海、山西和河南,一部电影最多使用了 11 种方言(《熊猫大侠》)。
讲粤语,有时候是因为演员真的学不会普通话 hhh。
抛开演员确实学不会普通话不说,导演为什么要在电影里用方言,甚至全程方言?东北师范大学的田建华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人类对家园的眷恋与怀念。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共 6500 种语言(2010 年的数据),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就我国而言,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许多方言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电影中用方言,不可谓不是一种眷恋和怀念,尤其是在外地时听到家乡话,简直要两眼泪汪汪。
其次,开放的社会环境给了方言电影 " 合法身份 "。2000 年,我国出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 " 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方言的地方可以使用方言 ",电影创作者的束缚减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