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要区别于好为人师的 " 杠精 ",尺度就得握住了。
而这恰恰得归功于他最大的优势,同理心。
他一直没有用 " 爆赞键 ",那个送选手直通半决赛的权力,留到最后一个名额,送给了用歌声充盈旅途的卡车司机。
是谨慎,也是冲动。
这个肯定是给他们的歌声,也是给他们背后代表的,那些缺少机会却依旧热爱生活的年轻人。
大概也和他过去的经历有关。
年轻时干过搬运、粉刷、印刷,纯靠劳力赚钱,后来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才自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有幸进入电视台,从摄影记者到编导、制作人再成为主持人。
小而坚定的一步步跳跃,才走到了今天。
# 一些半永久的 polo 衫和棒球帽 #
不断的积累、请教、进步,让他懂得尊重 " 雅 "。
过去那些苦日子,也给了他理解 " 俗 " 的基础。
这样更能理解老孟这些年的行动了:
21 年河南洪灾,他 " 略尽绵薄 " 捐款一百万。
早两年,他为云南大学的贫困生设立了信托资助,每年都会挑选一百位大学生,给予一年一万元的捐助,持续四年直至大学毕业。
助学金同样设立了严格的资质考核。
又要绕回前者。
做好事也要有态度,否则会弄巧成拙,只剩下形式主义的东西。
————————
最后想说," 中年油腻男 " 已经成为一场大型的 " 标签式群嘲 "。
什么玩手串、穿秋裤、听草原歌曲都是 " 中年油腻 " 的特征,演变成了一种年龄羞辱,多少有点人云亦云了。
摆脱狂热,回归理性,当我们在聊 " 油腻 " 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其实是一种盲目自得、拿腔作调、好为人师的状态。
而这,与年龄和外表无关。
人到中年还是可以拥有少年感,锋头仍劲就能光彩照人。
不如学学老孟。
祝愿我们都能提升内涵、增进厚度、内心仍有一片地方用来保持锋芒,不要成为一个仅剩油腻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