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编剧们没有时间搜集素材。
公司流水作业,一星期要交两集剧本,只好交公式化剧情。
另一方面,不断吃老本,消耗情怀。
要么给经典 ip 拍续集。
可惜一部比一部烂。
例如《法证先锋 4》,靠情怀哄到观众,拿到近十年收视冠军又如何?
大量观众看完后骂其毁经典。
男主又是谭俊彦 ... ...
要么开始翻拍经典作品。
如今年的《十月初五的月光》,尽管男主与《爱上我的衰神》一样,都是胡鸿钧。
但,珠玉在前,骂声一片。
老版初哥哥
新版初哥哥
竭泽而渔,不仅消耗观众对卡司的好感,也基本断了后续重启的路。
总觉得与其沉沦在过往的荣光中,不断挣扎。
倒不如,在创新中寻求生机——
投入成本做精品短剧。
除了小衰神,近两年 TVB 口碑不错作品里,短剧比例不小。
如 2020 年的《香港爱情故事》。
虽然拍法很不 TVB,但内容很香港。
脱掉了浮华的外衣,讲真 . 小人物的故事,他们上楼无望、上流困难、上位无门。
在港岛魔幻荒诞又真实的生活状态与买房压力下的情感逐渐畸变 ... ...
印象最深的一对儿,凑活几十年,无法离婚。
因为离婚需要至少分居一年,买不起,也租不起,无处可去。
整部剧以爱情为名,用短短 12 集讲完四条故事线。
短剧的优势也正在于此——
短小精悍,结构完整。
又因为在短时间内要吸引观众,所以往往有强烈的剧情反转。
此前 TVB 的监制吐槽过,剧集「胶不胶」,就是你将些戏剧元素展现得好不好——
譬如写感情,网友肯定说啦,一定写三角恋,就算你真是用三角恋,你是要令观众觉得猜不到怎么出现的,那样就不胶。
如果你写得没心思,观众已预知你下一集变化,他们就会觉得你在拖,但如果你写得好,令观众好投入的感觉,主角爱几多场戏都没问题,因为他们很想看下去。
就像当年黄子华同郑裕玲的《男亲女爱》(豆瓣评分 9.2),100 集了还没挑明,观众照样爱看。
所以不是「长剧」本身有问题。
而是比起大肆注水拖集数,粗制滥造批量凑胶剧。
或许像今天这部及《香港爱情故事》那样创新中寻求生机才是最该投入成本去坚持的选择。
不然只会年年颁奖似今年,心酸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