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台也因此迎来了它真正的巅峰。
06.
2001年,刚把几个新闻栏目撤下,《环球企业家》一篇名为《虚火的电视湘军》又把湖南广电拱上了热锅。文中指出,湖南卫视这两年看似越办越好,《快本》《玫瑰》以及《还珠》在全国势不可挡,其实没赚到什么钱。
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湖南卫视整体创收2.4亿元,实际到账1.8亿元,支出却高达2.9亿元。2001年,广告收入为2.1亿元,其中包含数千万预收款,支出却接近3亿。整体创收趋势,还在不断下滑。
文章被《南周》转载后,引起广泛讨论。除了营收连年下滑,文章揭示的最严重的内幕,是湖南广电7个频道间的"恶性内耗"。
「2001年湖南广电的日子是不好过的」
彼时,湖广旗下有经济、娱乐、体育、都市、生活、影视六个地面频道。说是垂直频道,其实都是综合频道。什么火就播什么。每个台都在搞新闻,覆盖领域都是全覆盖。哪个电视剧收视率高,一窝蜂上去抢。等于是六个同质频道血拼。节目编排雷同,争抢收视时段,甚至给对方下绊子。
当初龙丹妮花1000万策划真人秀《完美假期》,让一帮俊男靓女在一起生活,争抢50万奖金,节目一播出,生活频道就花50万弄了个山寨版《有爱不孤独》,因质量奇差,引起吐槽,最终导致《完美假期》也被影响。
但在生活频道看来,等于是花50万,就阻击了对方1000万节目的收视率。
7个频道之间,争人才、争创意、争广告。当时内地经济发展不完善,大环境没那么多钱,湖南省经济体量又不大,多数广告聚集在上海、北京,加之频道创收机制不行,大家都赚不到钱。直接恶果是,一通厮杀,空赚吆喝。
就在《虚火》一文刊发第二年,湖南卫视一度发不出工资,只能去建行贷款,一次就贷了3.2亿。这时候的魏文彬意识到:
"必须开启第二轮改革了。"
第一次产业化改革,他清楚方向。这次怎么改,改得对不对,他也摸不准。
那段时期,魏文彬彻夜无眠。
历经长时间的思考后,2002年,湖南影视会展中心,魏文彬召开了湖南广电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西苑会议",提出了"1-3-3方案"。
具体改革策略是,首先,要求湖南卫视退出本土竞争,去争夺全国市场。第二, "经济、都市、生活"频道,紧密捆绑,"娱乐、影视、体育",松散捆绑。所谓紧密,就是三套班子合并为一,差异化运营;松散捆绑,是虽独立运营,但生产节目要统一把握。频道之间,去同质化。
「"新闻出省",最终变成了"快乐中国"」
西苑会议2个月后,又开了一场关于湖南卫视的战略会。正是在那次会议上,卫视从此定位成"以娱乐、资讯为主的个性化综合频道",等于是退出全国"新闻立台"的竞争。第二年,又提出"三个锁定,三个兼顾",即"锁定全国、兼顾湖南,锁定娱乐、兼顾资讯,锁定年轻、兼顾其他。"
这期间,卫视大批新闻节目下线,包括肩负"新闻出省"理想的《潇湘晨光》。《零点追踪》《今日谈》《零点新闻》纷纷被撤,导致大批人才出走。为了留下《新青年》的制作人杨晖,台里让她做节目中心副主任,杨晖还是选择跟柴静离开。此后,《新青年》变成了娱乐节目《谁是英雄》。
"三个锁定"确立后,湖南卫视又提出"快乐中国"做为打向全国的口号。
从此,它才真正变成我们如今看到的湖南台。
而两年后,"内耗"时期留下的一项遗产,更将奠定了它的王者地位。
这项遗产,就是选秀。
07.
湖南卫视的办公楼大堂里,有块大屏幕,播放每天的收视率调查,如果哪个节目收视低于其他台的同类节目,就会遭到严肃批评。
收视率这根神经,湖南广电的节目策划人们,早在20年前就绷得超紧了。
上文说过,张华立拉着夏青,创办文体频道(后分为娱乐、体育)。频道一开张,张就搞起了公开招聘,掏5万在《新周刊》上刊登启事。这次走进湖南广电的人里,就有日后参与策划《越策越开心》的张一蓓。
别看张华立是复旦的,为让娱乐台出头,他一上来就突破"底线"放大招,搞了个叫《星气象》的节目,让穿着清凉的模特播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