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走得太远,
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电视人·陈虻
「逝于2008年12月24日」
代表作品:《生活空间》
……
01.
1992年,央视时任台长杨伟光国外访问归来,找到了采访部的孙玉胜,要他创办一档早间节目。杨台长看人家BBC啥的,早间都有新闻,我们一个国家电视台,居然8点才开播,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孙玉胜接到任务,找到另外三人。
分别是:童宁、梁晓涛和时间。
台里的意见,是把旧节目包装一下,随便播播。反正那时,全国老百姓都没养成看早间节目的习惯。孙玉胜四个说,那多没意思,好不容易有块处女地,为什么不尝试点新东西?四人策划了一下,想做一本"电视新闻杂志",分人物、新闻、生活服务三大块。后来觉得只播新闻太枯燥,童宁就让每天在办公室唱齐秦的王坚平入伙,做第四版块:音乐。
「孙玉胜,图自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
给节目取名时,孙想起此前去广州拍专题片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话,叫"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将其命名为《新太阳60分》。四个子栏目,分别为《太阳之子》《太阳扫描》《太阳家庭热线》《新太阳金曲榜》。结果一报上去,就被杨台长打了回来。
说你这个"新太阳"太敏感了:
"难不成还有个旧太阳?"
孙被"太阳"一词迷得不行,又拟了《太阳城》之类的,加上几个糊弄事的报上去。万万没想到,上面大领导,圈中了他凑数写的一个。
那个名字,叫做《东方时空》。
节目名一改,四个子栏目也跟着改。《太阳之子》变《东方之子》,《太阳家庭热线》改《生活空间》,《新太阳金曲榜》变《金曲榜》,《太阳扫描》成了《焦点时刻》。负责人分别是时间、梁晓涛、王坚平、童宁。
不久,童宁要帮孙玉胜做总统筹,《焦点》便交给了另一个人:张海潮。
张海潮本来要去文艺部,去食堂吃饭,看到孙玉胜和童宁在密谋,就上去打听。一听说有新节目,兴奋得不行,非要加入。当时他朋友罗京还劝呢,早间新闻,风控怎么做?还是日更,压力有多大?你可想清楚。
张海潮没管那么多,创造一档全新栏目的诱惑,实在太大。他加入后,孙玉胜又找来孙克文,做四个版块的串联工作。
「东方时空七君子」
如此一来,栏目有了七个联合创始人。
台里将他们称作"东方时空七君子":
孙玉胜、童宁、时间、梁晓涛、王坚平、张海潮、孙克文。
七人没想到,就是这档完全未知的节目,将为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带来何等巨大的冲击,将聚集一帮满怀热望的年轻人,留下一段多么激情燃烧的岁月。以至于多年后,年轻人纷纷老去,一提起那些日子,还会热泪盈眶…
02.
节目名字定了,差三个关键拼图:
队伍、资金和节目形态。
当时搞《东方时空》有两个大背景,一是提倡抓热点,二是要改"新华体"为"中新体"。前者好理解。后者是说,以往的新闻,太强调权威、大气,有种居高临下的指令感。新闻稿过分端着,播音员念稿,没人味儿。应该用一种接近群众的口吻来做新闻。
借着改革的势头,孙玉胜先给四个子栏目的负责人,下放了"用人权"。
在电视台内部,子栏目的负责人,应该叫组长。孙玉胜觉得打在电视上别扭,借了电视剧组的概念,管他们叫"制片人"。时间、梁晓涛、王坚平、张海潮,四个制片人,可以随便选人,看中哪个,无论有无北京户口,是不是央视的,甚至有无稳定工作单位,只要才华够他们的标准,直接请到栏目组。
很快,制片人手上各揽五六个兼职,合成一支20多人的队伍。在这支队伍里,有的来自国家话剧院,有的来自首都师大,有的来自天津电视台,有的来自《工人日报》,有的来自《中国青年报》。有刚回国的访问学者,有在社会上瞎转悠的北漂导演。特别还有两个来自《中国广播电视报》的年轻人。
一个叫白岩松,一个叫崔永元。
「早期白岩松,图自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