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目背后承载的,不止是收视率、影响力、话语权,更是一种广泛尊重,一种平视态度,一种把每一个生命当生命、把每一个人当人的关怀。这种关怀,它不光是一种新闻的语态,也应该从一档有影响力的节目出发,成为全社会上上下下的语态,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态,最终成为生活的常态。
一个栏目的内部评论会上,工作人员问大家为什么不走。回答多种多样:
"还没累死。"
"还没过瘾,走什么走?"
"还不是走的时候。"
"在这里,总有达不到的目标。"
"因为希望大于失望。"
其实,千言万语汇成四个字:
"为了理想。"
「那些燃烧过自己的年轻人」
那时候,在六里桥的地下室里,在央视附近的廉价宾馆里,在北医三院附近的民房里,那群年轻人,历经艰苦,共同哭泣,共同欢笑,大家在家人般的友谊中,在战斗般的激情中,铸就了一段闪亮的日子。他们奔波采访、不休不眠,他们心怀信念、渴望颠覆,他们承受、坚持、硬扛,从没想过要放弃。
正因为有他们的疯魔,才有了《东方之子》里的大家风采,才有了《焦点时刻》的舆论监督,才有了《生活空间》对每个平凡者的讲述,有了每个愿意早起的中国人。
那段时光,虽已随风而逝,但它影响过千千万万的观众,影响过一个时代的叙事,它的遗产,也许还散布在某些角落,等待生根发芽。
陈虻死去两年后,深受他影响的柴静突然翻出一篇旧采访手记,然后写道:
"我看不见他,独自向前,但有一些瞬间,他仍以世间万物的面目注视着我。"
某种程度上,白岩松口中"我熟悉的《东方时空》",又何尝不是如此?
「《东方时空》第一期」
火车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霄,他们的那些梦想,曾经炫目遨游,他们的那些金句,曾经震荡九州,虽然摇旗呐喊的热情在岁月中离散、失落,但那些理想的光热,大概依然会在某些瞬间,以另一副面孔,注视这个世界。
那些温热的瞬间,就像某刊在上个世纪末最后一年的新年献词中写的: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
这种力量来自于你。
来自于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全文完,下次再会」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点燃理想的日子》,梁碧波
[2]《点燃理想的日子》纪录片,张洁
[3]《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孙玉胜
[4]《陈虻:我们听你说》,徐泓
[5]《我在央视当台长》,杨伟光
[6]《痛并快乐着》,白岩松
[7]《益往直前》,水均益
[8]《我遇到你》,敬一丹
[9]《"你就是一个可以替代的零件"》,南周
[10]《央视前制作人时间谈央视》,南周
[11]《逝者陈虻》,三联生活周刊
[12]《记"中国十大杰出制片人"陈虻》,余震
-
END
-
商务&转载:zougengxin
作者私微:lswe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