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四环路胜过激情的平安大道。"
小崔还把所有女同事给损了:
"比敬一丹老那是寿星。"
"比张泉玲单薄的那是她照片! "
"比董倩腿短的那是武大! "
「《分家在十月》里的崔永元·斯基」
2002年,评论部又搞了个大型表演年会,各种风骚出格。具体内容,这里不方便叙述。而后来,又因为这里不便深聊的原因,充满嬉笑怒骂的年会,逐渐走向了严肃正经。一开始,是不能再调侃领导,紧接着是连恶搞同事也不够庄重。几年后,年会逐渐"正常"。
许多人开始躲着不去。
也正是在年会改变的过程中,《东方时空》栏目数次改版,新闻评论部经历了解散、重组。在那数次改版中,有节目形式的动荡,有队伍人心的离散,有话语空间的压缩,有一些身影和声音,永远消融在岁月里。
当初激情燃烧的年轻人,一个接一个老去…
继1996年后,2000年《东方时空》二次改版,单独运作,变成两个半小时,各子版块内容,都有更改。周末增设《世界》、《纪事》和《直播中国》,收视率不错,但观众反应,主持人太多、节目编排太乱。短短一年后,《东方时空》又变回45分钟,重回新闻评论部。陈虻成为了副主任。
那一次,时间没能回到新闻评论部。
他被调到了采访部工作。
2004年,央视一套改版,《东方时空》退出早新闻,去到18点。2008年,频道再次改变,《东方时空》调整,多个栏目被合并。一年后,在新闻频道去专题化中,它变成一个当日资讯栏目。节目更改了包装,与其他大部分新闻节目一致,原来的片头曲和片尾曲取消,改为新闻频道统一片头、片尾。
对此,时间的评价是:
"如今的《东方时空》还在,但它只是保留了过去的名字和标志。"
2008年,于当初那群人,是最悲伤的一年。那一年,央视新闻评论部取消,李伦的《社会记录》被撤,《纪事》和《百姓故事》遭遇合并,当初小崔的《实话实说》早已物是人非。最严重的打击,是在年底。
12月底,因患胃癌,陈虻抢救无效去世。
悲伤弥漫在南院机房里,那里被布置成灵堂。当年一起战斗、努力过的人,一个个都痛苦哽咽。加之新闻评论部解散,历次改版动荡,所有人心里,有说不出的百感交集。
在悼念薄上,时间写道:我们是战友,你走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现在战友没了,战壕没了,冲锋也没了。
葬礼仪式结束,有二三十个人没走。
《东方时空》的编导陈真走上前说:
"陈虻一生没拍什么片子,但我们都是他的作品…"
陈虻最后的时光,十分痛苦,每天需要吗啡止痛。他常做梦,梦见一个北海巨人把他抡在空中。甚至有过求死之心。为了电视,为了新闻,他常年不按时吃饭,奉献所有。然而,他并不甘心,很多理想,还没实现。
据说离开那天,陈虻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最后对着李伦说了四个字:
"话语空间。"
「陈虻象征着一个时代」
面对陈虻之死,水均益破口大骂,说老天不公,崔永元说万分感谢他,教会了自己有勇气去承受寂寞,去追求一些永远不会有结果的事。那一年,面对队伍崩离和节目调整以及陈虻之死,当初的年轻人们终于意识到:
"《东方时空》这一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
再后来的一切,来得更加迅疾。
水均益的《高端访问》,最终没能保住。崔永元做《小崔说事》提不起兴致,也不是他的理想。后来为跟方舟子撕逼,他选择离开央视。
白岩松做了许多栏目,依然可以对着镜头一个人喷十分钟,但他知道:
"现在的《东方时空》,已经不再是我熟悉的那个,不是说它不好,也很好,可是它不是原来那个了。我依然还在这儿,但这儿已经不是那儿了。"
离开前,老崔在微博上对老水说了一段很"反叛"的话,前面五个字是:
"我们尽力了…"
11.
曾经那些来自五湖四海、怀揣理想从地下室走出来的年轻人,确实尽力了。
在那些还不知未来是什么样的日子里,他们为四个栏目,挥洒了自己全部青春。历经险阻的采访,没日没夜地鏖战,骄傲着,又破碎,狂喜着,又失落,在没有任何保障和承诺的岁月里,只想做出一档好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