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室,白岩松算是老大哥,招呼大家娱乐、吃饭,介绍流行音乐。谁要是病了,他会负责接送、买药。有年春节,周兵采访一整天,没吃一口饱饭。回到六里桥,情绪崩了。一进门,白岩松和他老婆正等大家,小圆桌上是满满一桌子年夜饭。同事一个接一个回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周兵终身难忘。
「六里桥地下室,白岩松的家」
可惜,一次北京暴雨,大水把地下室淹了。一开始大家没当回事,直到水把床垫浮起来。众人赶紧拿衣服堵住机房,保住了所有机器。
发大水时,张洁还在编片子。有人拍下这段画面,配上了惠特妮·休斯顿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此后,大家搬出地下室,各自租房,群体生活告一段落。
日后提起那些岁月,心里是无限怀念。
虽然很苦,但都觉得像王志说的:
"那是一段关于理想的记忆,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
05.
某种程度上,比起说人话的《东方之子》,《焦点时刻》的意义更为深远。
节目第一期讲"明星下海",之后播了几期备录节目。播出后,反响都不够好,大家说没焦点,尤其没有时效性。既然要抓热点,你做的又是"社会新闻",总得赶新鲜吧?突然有一天,制片人张海潮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一辆拉着春游学生的客车在铁轨上抛锚,被火车给撞了,学生全部遇难。
张海潮立马派人到现场,做采访、拍素材。节目因此找到了方向。
《焦点时刻》开始了第一个定位,时效性。
「《焦点时刻》第一期,影星下海」
这年高考前夕,张海潮亲自带队去做了一期探秘,到相关部门拍摄未拆封的高考试卷,采访出卷人。节目播出后,各地栏目打电话来要带子,造成线路拥堵。这期节目最后在《新闻联播》连播了7天。还有一次,北京隆福寺人民商场突发大火。台里就一个摄像,张海潮闻讯,挨个儿呼编导,叫离事发地最近的一个赶过去,拍到了整个灭火过程。
这种直奔现场的工作方式,现在看来没啥,当年可是一次壮举。
然而还不够。《焦点》做了一期《劣质书本进课堂》,跑去印刷厂采访厂长。厂长对镜头哭穷,说没钱换设备。片子拍完,孙玉胜拿来一审,问张海潮,为什么不往下追,为什么会缺钱?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利益空间?
"你们要把新闻背后的原因挖出来。"
就这么着,《焦点时刻》逐渐过渡到了第二个阶段:跟踪调查。
从此,节目组开始满街跑,追问责任,深挖幕后。随之而来的,是《焦点》引起巨大社会关注。老百姓都好奇黑幕、猫腻。这给节目组带来挑战,大家不得不采取偷拍,把摄像头藏在公文包里,或戴摄像眼镜、摄像笔。
「《焦点时刻》现场报道」
那时,随着定位清晰,每次外出,编导和主持人意见不一,总是吵架。
张海潮见状,干脆下了死命令:
"以后编导集体出镜,谁的选题谁采访,不想出镜的,一律走人!"
在那批出镜的编导里,就有三个人:
章伟秋、陈耀文和水均益。
06.
章伟秋本来是浙江电视台的,在央视文教组实习。听说办《东方时空》,就去找孙玉胜毛遂自荐,进了《焦点时刻》。进节目组第一天,张海潮丢给她一个新闻,西城区某中学学生自杀,让她去关注。
章伟秋接过来一看,差点没疯了。
报纸上就两行字,只说学校在西城。她一个外地人,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只能硬着头皮上。找报道记者、去公安局开介绍信、还得联系一个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跑遍了大半个西城。每天晚上都要哭一鼻子。
后来实习结束,浙江台不放人。她舍不得《焦点》,直接选择了辞职。
「章伟秋出镜,图自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
陈耀文,更猛。当时他在部队做新闻,拿过中国新闻一等奖,有最新的设备,有部队机房,还被配了车和两室一厅。1992年,通过孙克文的关系,他关注到《东方时空》,根本坐不住,选择抛下一切,重新开始,做了栏目临时工。到台里,他去借资料,被歧视,去编片子,被呵斥。这些他都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