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评论部。
07.
1993年12月2日,央视新闻评论部成立。半个多月后,为帮《东方时空》扩充人手,搞了一次公开招聘。初试400多人,128人进面试,最终定50人。一考完就有人打电话给台里,问有没有正式编制。
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最后这50人,只剩下了30个。
考试当天,有个叫樊馨蔓的考生。她知道这场招聘,是因为和时任男友张纪中逛街,张纪中踢了一张报纸,偶然看到信息。在张纪中鼓励下,樊馨蔓参考。当时孙玉胜看她一眼就说,你不行,回去吧,别浪费笔试10块钱。樊馨蔓说我浪费是我的事。
最终考试结果出来,她果然没被录取。
「新闻评论部招聘笔试」
多年后,樊馨蔓成了央视正式编导,导演过《感动中国》。1996年,她的一个杭州老乡来北京办事,还通过她的关系,为《东方时空》留下了一部纪录片。
那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做《书生马云》。
播出纪录片的子栏目,叫《生活空间》。
它的制片人,叫陈虻。
就是他把樊馨蔓招进了《生活空间》,给了她成为一名电视编导的机会。
《生活空间》最早的制片人是梁晓涛,节目开播前去了动画部,交给第二任制片卢望平。卢主事时,《生活空间》有《健康城》《走天下》《红地毯》三个小栏目,生活服务、景点介绍、电影资讯,全做,没重点。
这期间,卢望平和纪录片导演蒋樾合作,拍北京什刹海三个游泳的老人,拍他们自得其乐的平民生活,取名《东方三侠》。本来拿到周末试播,没想到观众们看了,都说好。从此,又增加一个版块,叫《老百姓》。
是陈虻把《老百姓》给发扬光大了。
读书时,陈虻是个资深文艺青年。他本来在航天工业部,是重点培养对象。由于太过热爱电视,非要去央视,从打杂干起,一干就是三年。1988年,他开始做记者,采访过很多社会案件,甚至被殴打、拘禁。
那时候,他在央视的一大娱乐项目就是跟一纪录片编导打牌,此人名叫陈晓卿。
1993年7月,陈虻接手《生活空间》,为节目设计了20版方案,有9版形成文字。在和卢望平交接时,他看到了那部《东方三侠》,并没表现出特别强烈的兴趣。直到有一次,《老百姓》栏目拍了个《两老口骑车走天下》,讲一对普通老夫妇,把三轮车改造成能吃能睡的地方,周游各地。播出后,反响热烈。陈虻这才把注意力集中在纪录片的拍摄上来。
他找到孙玉胜说,其他三个子栏目不做了,以后我们专做《老百姓》。
当时《东方之子》有句口号,叫"浓缩人生精华",是白岩松想的。《焦点时刻》有句"24小时等你",是水均益想的。陈虻回到家,一晚上辗转反侧,半夜四点爬起来,给《生活空间》想了那句划时代的口号: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生活空间拍摄的纪录片《上班》」
之所以说它划时代,是因为陈虻完成了时间未能完成的心愿,把普通人的生活送上了电视。从此,并不是只有名人才能被关注,一个有生活态度、人生智慧的平常百姓,也可以成为主角。一开始,陈虻还有点拿不准。他和蒋樾拍完一个女工挤公车上班的故事(《上班》),就问这有什么意义?
蒋樾说,一部纪录片看不出什么意义,但如果我们拍十年,就是3000多部:
"那将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平民生活史。"
此后,《生活空间》拍爱唱流行歌的民工小何,拍省2元车钱帮学生买作业本的山区老师,拍为筹集大学学费在饭馆打工的贫困女学生,拍带小女儿来京治白血病的父亲,拍为照顾孤独症儿子而改变人生道路的母亲…
一开始,陈虻要的是"体现对每一位普通人的尊重",要体现人文关怀。但随着拍摄数量增加,他发现很多故事背后,内核其实一样。于是他给节目定了一个新方向,不要深层思考,不要想着去教化谁,就拍生活本身,带着对每一个拍摄对象的尊重、包容,像个朋友去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史。
对此,中央某大报的副总编慨叹:
"《生活空间》不仅给电视,给报纸、广播也带来了巨大冲击,它使我们不能再四平八稳地搞报道,而是要重新考虑,我们该从什么角度办报纸、办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