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什么?在乎的是不断做出高质量的节目,是揭开那些社会黑幕:
"那时没人比房子、比背景、比你从哪儿来。比什么?就比你手上片子一个月能拿几次奖。是金子你就闪光,是沙子你就走人。"
陈耀文是个特别有正义感的人,嫉恶如仇。每次都以身涉险,做揭秘新闻时,遭遇过被追、被打、拘禁,收过威胁信息,他都不以为意。只有一次,关于克拉玛依大火,他采访了很久,带子送回台里没过审。
陈耀文当时就崩了,冲下楼把带子狠狠砸碎在墙上,嚎啕大哭。
节目播到100天时,当初哭鼻子的章伟秋,已能独当一面。那次,她做了一个洋河污染导致农田绝收的选题,直奔事发地,一路联系市长,却一直找不到人,被秘书打官腔说要预约。最后,她站在大楼前说:
"他们说地市合并工作很忙,但我认为老百姓吃饭的事,同样重要。"
围观的农民群众,纷纷鼓掌。
章伟秋的选题也被毙过。有个小孩子做皮脂瘤,结果成了植物人,她突破重重阻力去采访,终于找到原因。为赶时间,站着回北京,在火车上抱着器材。回京赶上暴雨,一路淋到台里,结果片子审完就毙。
章伟秋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选题被毙,其实是家常便饭。
为此,《东方时空》专门搞过一个编辑手册,给出了相关疏导意见:
1、洗个热水澡,活下去。
2、活下去,理想才能实现。
3、忘掉把素材卖给市场的想法。
4、假设自己是错的,然后试证明之。
5、总结经验,确定下次如何应对。
6、给制片人打电话,找一个新选题。
相比之下,水均益要幸运一点。他被枪毙的不多,因为他是做国际采访。那是《焦点时刻》的第三阶段,全国独家报道国际新闻。为了这个版块,张海潮曾专门到各大高校找外语好的学生,找到过一个姑娘,叫杨澜。杨澜老师毕竟是学生,搞不定大问题。这时,编导盖晨光把张海潮拉到新华社楼下咖啡馆,把小水介绍给他,打包票说,他就是你要找的人。
「小水出镜,图自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
水均益当年以毕业成绩第一分到新华社,去过开罗分社,当过战地记者,可在新华社,一直不得志。张海潮看了他履历,直接让他出镜做主持人,这可把水均益高兴坏了。此后,便由他和盖晨光搭档,做国际新闻。
好不容易得到赏识,小水没让人失望。那年,基辛格来中国。他跟任何机构都没打招呼,带着摄像,直接去堵人,把基辛格和他秘书堵在电梯里,硬约了一个采访机会。基辛格答应他,没别的,因为水均益张口就来:
"我是《东方时空》的记者,我们这个栏目,全中国有8亿人看。"
采访当天,小水更不客气,见面就问:
"中国和美国究竟是敌人,还是朋友?"
令《焦点》国际新闻组出圈的,是"银河号"事件。这是中美之间的一次交锋,美国把我们的船扣了,外交部的沙祖康前去交涉。《焦点》不但完成了数次跟踪报道,水均益还打了越洋电话做采访。播出时,需要一张沙祖康的照片。为此,半夜两点,水均益翻进外交部宿舍的院墙,由于没有央视工作证,他用食堂饭卡自证身份,从沙祖康家人手上拿到了照片。
《焦点》带来的社会认可,给了他巨大的工作动力,每天都在想怎么能做出好节目。他干脆跳到了央视。新华社分的房子,也就没了。
水均益一点没后悔,就因为:
"当时你所干的每件事,都是前人没有干过的,又都不知道怎么干,你当下干的每件事,都将是后人的范例,都是榜样。"
「水均益采访阿拉法特」
而之所以说《时刻》影响更深远,是因为1994年,在它的基础上央视特意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开辟了一个新的栏目。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有多牛逼,咱们下文再讲。先说那年9月,孙玉胜忙到胃出血,养病一个月。养病期间,接到杨台长的两个任务,其一,就是筹办《焦点访谈》,其二,是台里准备在《东方时空》基础上,把《观察思考》和《今日世界》合并,组成一个新部门,让他领头负责,先给部门取个名字。
孙玉胜左思右想,最终将其命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