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接了一个约稿,十万字《动荡节拍》,讲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
时间看了他的稿子,知道他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当即决定拉他做策划,将其带到亚运村办公。《东方之子》有个兼职主持人,《工人日报》的作家胡健,心直口快,看到20出头又干又瘦的白岩松就说:
"我以为你找了个经验丰富的老头呢,怎么找了这么个小屁孩儿?"
白岩松很不服气,觉得你们瞧不上我,我还要看看你们是什么货色呢。时间找他来策划,是为了在自己和主持人之间,架一座桥梁。没想到不久,白岩松先跟胡健卯上了。有次采访王朔,胡健提问,白岩松在边上着急,批评"你这问的都是什么傻叉问题"。后来这种局面越发频繁,白岩松有自己的提问立场,胡健有另一个立场。双方经常就观念问题吵架。
一天,时间带着白岩松和一个摄像看纪录片,冷不丁来了一句,要不然你做主持人吧。白岩松都傻了,说我这模样还主持人?
那时主持人,讲究一个国字脸,发音要字正腔圆,小白瘦得皮包骨头,非常不符合主流审美。组里人听说他要做主持人,都觉得是开国际玩笑,连崔永元都觉得荒唐。
实际上,时间对此早有预谋。
不久,他把白岩松打发到济南,让他采访济南钢铁厂厂长马俊才。连西服都提前借好了。毫无主持人经验的白岩松,就这么被逼上镜头。而《东方之子》开播第一期,正是五一劳动节,安排的就是马俊才。
「第一次上镜,白岩松看着镜头挺紧张」
头几次采访,给白岩松不少挫败。他心高气傲,平时话说滔滔不绝,采访却总表现不佳。觉得很没面子。屡次想撂挑子不干,都被组里人哄住。时间为了照顾他的面子,从不当面挑刺,偷偷打电话给他老婆,让她转告小白以后该注意点什么。如此,白岩松渐入佳境,最终没有辜负时间的期望。
时间看中他,在于他有"逼迫性"。再难问出口的问题,小白都能面色不改地问下去。这几乎是《东方之子》所有主持人的气质。
也是时间的另一个私心。
对于以前的新闻,时间相当看不惯。第一是播音员没特色,只会念稿,没有自己的思想,第二是很多人上电视,说话假大空。他要从人物访谈入手,把这个局面给拧过来:主持人,必须有思考,进而逼迫对方,说真话。
最早这么干的,是胡健。胡健耿直,适合尖锐问题。采访张贤亮时,把张贤亮问得一愣一愣的。白岩松加入后,时间又从湖南电视台借调来一个记者。这个记者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但每次采访,都是"粉碎式提问"。
再怎么冒犯对方、质疑对方的诛心之问,都能拉下脸,不断问下去。
他就是后来《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
「《东方时空》时代的王志」
04.
《东方之子》播出后,受到两个质疑。
第一就是长相,老有群众打电话,说白岩松这种怎么能当主持人?还有王志,一口方言腔,发音都发不利索。时间没管那么多,说那是他们不习惯,等看习惯就好了。就因为时间的坚持,中国电视新闻从此改变了主持人的上镜标准。拿后来崔永元的话说就是:
"当初要不是因为时间的坚持,我们这帮人,根本不可能吃上这碗饭。"
第二就是提问方式。胡健、王志那种咄咄逼人的口吻,让观众觉得太冒犯人。时间还是坚持。过往社会风气,导致很多人不敢说真话,电视上只有光正伟。他就是要主持人步步紧逼,勾出被采访者真实的想法。
唯一没有坚持的,是采访对象。采访普通人,反响始终不行,导致采访标准模糊。杨伟光就给下死命令,被采的应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此后,采访对象聚焦在学者、科学家身上,至于企业家,除非有突出社会贡献或巨大新闻价值,否则一律不采,给钱也不行。
白岩松感谢聚焦。聚焦后,他才有机会采访季羡林、张岱年、启功等人。每次梳理人物背景,心灵和人生观,都遭受巨大冲击:
"我很幸运,那些采访塑造了我。"
但时间让他跳槽,他还是犹豫了。
「关于《东方之子》的颠覆,小崔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