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证明 " 我是来人间凑数 " 的《最强大脑》,它又来了。
这一季的嘉宾颇有点混搭味儿," 看脸就有钱 " 的霸总舅舅王耀庆,脱口秀小天才的呼兰,还有刚上完导演节目的易小星,哪一个好像都没那么搭噶?
但首期他们不仅不违和,还颇有点 " 看穿全局 " 的聪明劲儿。
而十拿九稳信心满满的学霸选手们,这次反而不是单方面的 " 吊打 ",而是被新赛制整出了小烦恼?
哪怕智商 180,社恐也容易被打包回家
依旧是各路学霸云集的高质量人类大赏,42 位参赛者,熟悉的清北排排坐,还有加强版的文体两开花。
从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演奏级别的小提琴手,到残疾人运动会的自行车团体竞速第四名。
学霸们依旧证明,聪明的人不只是学习好,全面发展才是王道。
这一届海选出来的选手们综合素质更为彪悍,而这一季节目的全新赛制,也不再是单纯的脑力考验,而是增加了 " 三度思维 " 的考核概念,即决策广度、认知高度和思维深度。
用更通俗一点的说法来说,就是选手们不仅要聪明,还要有对场上可能出现场景的预判,对两难选择的抉择,甚至是 " 格局 " 的拿捏。
不再只是对智商这种硬实力的呈现,考选手们 " 软实力 " 的时候到了。
这种考核标准的变化,也让节目的赛制有了很大的变动。选手哪怕单兵作战能力再强,也不一定能在节目里拔得头筹。
比如一开始,选手们就要在一切未知的情况下,随机选择数额分别为 8、5、2 的卡片。没有人知道数字的含义,是难度系数?解题数量?还是队友人数?
他们只能靠自己对局势的 " 预判 " 来选择,考虑数额和风险的关系。
也有人纯粹靠自己的喜好随机选择,比如郭泽昊小朋友,就因为 2 和 5 都是质数,觉得质数很没爱心,所以选了 8。
不过最多人选的数值是 "5"," 升维主理人 " 河森堡解释,在未知情况下,这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选择。
选择完毕,谜底揭晓,原来卡上的面值代表的是 " 资源 ",数值越大,进入备战间的机会就越多。
在资源卡之外,以对抗竞争为主的《最强大脑》,这一季也变成了 " 同舟共济 "。
按照设计,比赛一共四轮,第四轮设置了一个淘汰数字 X,而 X 的多少取决于前面淘汰的人数 …… 也就是说,选手们不只要保证自己在比赛项目里不被淘汰,还要尽可能地保全大家,因为保全别人就是保全自己。
第一个项目的比拼,节目组就设计了一个非常极端的选择。在五分钟的比赛时间明显对大多数人不够的情况下,给出了一次用三张卡挑战加时的机会。
对选手本人来说,就是既要牺牲自己的资源卡点数,又要牺牲备战时间,但挑战成功却能为全团队赢得加时三分钟;要是挑战失败,则成了无谓的牺牲。
舅舅看得很清楚,这不就是 " 牺牲个人利益换取团队利益 ",不仅仅是考选手们的 " 格局 ",还有对自己的充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