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小鬼大自信满满的郭泽昊,讲话和小大人一样,备战时带着自己的心得体会走遍备战间,年纪虽小但很有领导别人的架子,快速成为了别的选手口中的 " 大腿 "。
不过弟弟临场心态差一点,备战时游刃有余到了正式比赛时却因为答错被罚时,还缺点经验和历练。
以及既能帮大家拿时间,自己在正式比赛里也高位晋级的黄若奕,算是一匹小小的黑马,不动声色间拿下的全都是大的。
像易小星说的,这种帮了人自己还优秀的选手应该大力表扬,我也很期待这匹小黑马能黑到什么程度。
总的看下来吧,这季选手们的质量真的很高,同时对新赛制的适应也非常强,但在这个卷到不行的赛场上,level K 注定只有一个,就看他们谁能漂亮地赢到最后了。
不如从学霸身上来学点 " 社达 "?
可以说,以前的《最强大脑》追求的是对人类智力开发的极限,看着他们挑战一个个匪夷所思难度极大的项目,只有感概 " 我和他们真的在一个世界吗?"
挑战固然精彩刺激,但看得多了,竟然偶尔也会出现 " 是好牛然后呢 " 这样的想法。
而新一季,所谓的 " 三度思维 " 则成为了节目组对学霸们的全新考核,这不是一个能像智商那样,能呈现出碾压式效果的部分。
但背后暗含的社会性和对社交的助力,以及学霸们在面对相关问题呈现出来的 " 社达 ",却很值得普通人学习。
什么是 " 社达 "?不像 " 社牛 " 那样能量超额,也不像 " 社恐 " 那样能量不足,我将社达理解成一种社交场里的 " 平衡 ",即掌握了节目组所说的格局、预判、决策后,能实现的社会性通达。
就拿节目组新引入的资源卡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暗含了多种社交场的好设定。
在未知的情况下选择数额,就是一种预判和风险评估,看似随机的开局,其实恰恰呈现了选手们不一样的思维。有人把数额等同于难度,也有人把数额等同于机遇,而举棋不定的人,选择进可攻退可守的中间值。
选择极端者相信靠自己实力可以掌控,中庸者觉得稳妥起见,但共同不变的是,选手们都有一套自我评估和对大局的思索。这很重要,因为自己才是自己社交网的核心。
而等到排名公布,少数人可以换卡时,则彻底将背后的社交场暴露出来。换还是不换,和谁换,在换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得体友好,都是这群学霸们在节目里需要考量的东西。
QQ 三兄弟的被迫聚首,和张文静的从被选择到选择,他们的应对都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张文静,她从 8 区被换出去,又有机会换回 8 区。
这个时候选谁换,说法是什么,就显得格外重要。
而曹奂东在第一期那么出彩,正是因为他身上的 " 社达 " 很明显,第一名让他给自己设定了责任,看似牺牲了时间和资源卡,其实牢牢拿捏住了自己在选手心中的形象。
这是他在对自己能力有明确认识和对选手预判情况下,做出的结果。
《最强大脑》的选手们从前是与天斗,与人斗,用自己的天赋与同样的聪明人比赛,要的是极致又精彩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