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拿自己的形象开涮,制造喜剧效果。
大众眼中标准的女性形象是什么?
端庄、得体、矜持。
那小S就挖鼻子、放屁、表情乱飞。
最屡试不爽的,是"搞黄色"。
凡男嘉宾来,入她法眼的都要被吃豆腐,当年担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都逃不过小S的揩油攻势。
不管毒舌还是搞怪,都是手段。
最终要呈现出来的是,丢掉包袱,打破等级,平等地被调侃。
实质上,这也是当初王伟忠制作《康熙来了》的初衷:
我做节目比较喜欢打击有权威的人,不喜欢欺负弱势群体,也不拿这类人或事开玩笑。
王伟忠挖掘到了小S这块宝,并让她的天赋得到最大发挥。
但这又说回来——
小S的红,很难是她一个人的成就。
02
小S和《康熙》,实际上正是三个因素的促成。
一,是"天时"。
《康熙》的鼎盛,背靠的是千禧年正值巅峰的台湾娱乐产业。
当时,台湾歌手如果要发片,首选宣传阵地一定是《康熙》。
仅仅是周杰伦,就上过节目十一次。
△ 2004年周杰伦上《康熙》,被小S问蔡依林
那时候,内地影视娱乐文化刚刚起步,缺乏成熟的产业支持,没有专业的媒体宣传,市场广阔但无法自给自足。
明星、导演赴台宣传新戏,其中一站也必然有《康熙》。
△ 2009年黄晓明、李冰冰、张涵予上《康熙》宣传《风声》
二,是"地利"。
《康熙》的后期,越发依赖一种人——综艺咖。
他们要和常驻的主持,形成默契的互动。
不像那些跑跑宣传,包袱一大堆的明星,他们更放得开。
如曲家瑞、殷琦、严立婷、沈玉琳、刘真、Melody......
他们或是有本职工作跨界、或专注于综艺走穴,但大多荧屏工作都以接综艺通告聊天或表演为主。
《真相吧!花花万物》为什么会难看到小S自己都嫌弃?
我觉得第一季好难看
原因就在于嘉宾没有配合度,只想来了刷刷存在感,没打算持续在这个位置干下去。
有一期话题,#女生追男生有哪些约会神器#。
最奇葩的杨奇函,拿出了一整套《哈佛商学院管理全书》准备开始炫耀诡辩。
全员嘉宾处于一种"自嗨""自吹"的脱轨状态,而无暇顾及主题故事。
小S除了不耐烦劝退,根本没机会发挥和挖掘故事中的笑点。
而《康熙》恰恰相反。
哪怕今天,b站输入"康熙来了",跳出来的都是"通告艺人名字+系列"的合集视频。
如果说《康熙来了》有一半是靠大明星镇场,那另一半的回忆全要依靠这些通告艺人和小S的互动输出。
"乔琪姑娘"陈宇凡、"酒店妹"花花、"眼神痴呆"殷琦、"变性人"王以路......他们的走红,往往不是自发的。
而是纯粹与小S的聊天互动中被"亏"红的。
用现在的话来说,即"人设",小S在《康熙》就是那个造人设的人。
"天时地利",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时代和条件的背景。
Sir最想谈谈的还是第三点,"人和"。
这一点直到《康熙来了》停播,小S进军内地后,观众才渐渐意识到。
但实际上,很早之前王伟忠就曾说过:
小S不能做A的主持人
小S就跟跳钢管舞一样
她必须有根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