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究底,是报考北电时那张黑白照片,吸引了陈凯歌的目光。日后各个角色,都是这张照片带来的连锁反应。这等运气,羡煞旁人。
不过自导自演完《天一生水》后,黄磊沉寂了一段时间。那时民国戏不吃香了,文青也没人看了。同时察觉到这一点的赵宝刚,转型拍都市男人戏,想起他来。黄磊一去,又顺利转型,演起了男人帮、家庭剧。再后来,《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真人秀来了,黄老师又赶上了这一波。
在演戏、出名这件事上,黄磊自年轻时,就没发过愁。只是他不像姜老师那么才华横溢、霸气外露,一直没能转型成一个成功导演。导演没转成,但人家做戏剧节、搞生活综艺、开黄小厨,一样做得风生水起。黄老师虽然没能成为什么时代巨星,但长期身处一线。每个节点,都算踩对了。
黄磊给自己算过,其实他演戏不多。民国戏,就那几部,之后的都市喜剧、家庭剧,也就那几部。但在每个时期,在广大观众的心中,他都留下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个类型戏,都让他火了一把。
有的人就没他这么幸运,演了无数戏,存在感一直比较低。
03.
跟黄小立一样,廖凡的父亲廖丙炎,也是搞话剧的。廖凡从上戏毕业后,去的还不是别的单位,正好是黄小立所在的中央实验话剧院。
演话剧,廖凡深得孟京辉的赏识。
但在影视圈里,他一直是"戏红人不红"。
廖凡演戏演得挺早。毕业没多久,就跟李亚鹏演过滕文骥的电视剧《北京深秋的日子》。张一白看了他那气质,在拍《将爱情进行到底》时,又专门约他到三里屯喝咖啡,请他演雨森。当时他跑组、试戏,成功率很高。因为长得特别,放在剧里,能当一味佐料。但问题是,也仅限于佐料。
同班同学李冰冰、任泉都主演并走红时,廖凡频频在各种戏里露脸。戏也不是烂戏,什么《像雾像雨又像风》《别了,温哥华》,都是赵宝刚的大戏。但观众看完没什么深刻印象,甚至名字也记不住,只知道是个"铁绿配"。
演电影也一样。《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建党伟业》,这都是叫得响名号的高票房。但廖凡所扮演的角色,也还是属于佐料款。
主演,十多年里,他就当了两回。刘奋斗导演的《绿帽子》和《一把海水一半火焰》,都没能上映。即便上映了,这种独立气息浓厚题材小众的片子,也很难让廖凡跻身一线。他大概率还处于"有人知道但不红"的状态。
「《绿帽子》里的廖凡」
自出道以来,廖凡演过各种大制作里各种角色,但在观众眼中,面目模糊。刘奋斗把症结归于廖凡的脸,小生不像小生,丑角不像丑角,一直模棱两可,什么都能演,但演完不容易叫人记住。跟他一起演《将爱》的李亚鹏出来了,他不为人知,跟他一起演《像雾像雨又像风》的陈坤出来了,他依然绿配。
从艺十七年里,廖凡的戏没断过,但也没有高光时刻。估计这也是大多数二、三线演员的从艺剧本,有戏拍,有角色,但仅限于此。
只是最后,廖凡比大多数人幸运一点,靠《白日焰火》拿到了柏林影帝。
以前他的微博粉丝,一年涨不了一万。拿奖后,24小时就破万了。虽然对红与不红,廖凡本人不在乎,只要有戏演就够了。但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是,他在这一行里拿到的剧本,就不像黄磊那么幸运。要不是最后这个影帝,廖凡可能还一直在各种戏里露脸,没办法去挑《邪不压正》的大梁。
相比于廖凡的"戏红人不红""是个熟脸儿",另一位柏林影帝,声名更惨淡些。如果说廖凡拿影帝,观众们的反应是:
"哟!这不那廖凡吗?他居然拿柏林影帝了?"
那么观众对那位估计是:
"诶?这影帝以前演过啥啊?"
04.
廖凡拿影帝的《白日焰火》里,王景春客串过洗衣店老板。在那之前,他已经拿到东京电影节影帝了,但这事儿没多少人知道。王景春和廖凡是好基友,两人还搞了个"春凡艺术院线",知道这件事的人也不多。
王景春他爸不是搞艺术的。上学时,他也没想过要做演员。中考后,他就进化工技校学铆焊。19岁毕业时,成了5级焊工。然后又去百货大楼童鞋部当起了售货员,慢慢做到了业务经理。接触演戏,纯属偶然。当时北电毕业的郎辰在艺术团挑演员,他去看热闹,几个演员表演的都不行,他演了一段,被郎辰看上了。对方鼓励他去考演员,并愿意指导他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