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
要不你以为呢。
谷爱凌之所以快速出圈,还有个理由,就因为她普通。
她真的太普通,太接地气,一开口和北京楼道里大姑娘似的。
这道地京腔味儿……我的妈呀。
谷爸爸是美国人,谷妈妈是北京人。
虽从小在美国长大,但家人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每年暑假,他们都会带她来中国住,逛长城、吃烤鸭。
开车路过天安门,小谷能流利地念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爱凌的姥姥,也是个典型的中国老太太。
她教孙女包饺子,学孙女走猫步。
明明隔山跨海的两代人,居然无缝对接。
再说谷妈妈,谷燕。
毕业于名校的她,把一份努力与自律遗传给了女儿。她坚持孩子要有爱好,也要有正常的学校生活。
和很多母亲一样,她既"胆大",又胆小。
胆大到会鼓励女儿各种尝试,胆小到想象各种可能的危险…… "安全",成了这位高知妈妈嘴里最不高知的口头禅。
说到这,相信很多人真的会羡慕小谷。
天才不羡慕,奖牌不羡慕,那些可以造就成功,却未必能造就幸福。
小谷之所以能一直怀揣热爱,绕不过的是家人努力打造的宽度与自由。
而这一份家庭的健康和无条件支持,才真值得羡慕。
家很平凡,却是繁华世界之后的退路。
说到这,也许是有感而发,小谷最近"触电"了,亲自出演了一部片。
就是讲家的故事,叫《一根风筝线》。
啧啧,小谷这次更美了——
京东这次特地邀请到了著名导演 Reynald Gresset执导,借过年,好好聊了一把,属于中国人的家族亲情。
中国人,喜欢用"风筝线"比喻亲情。
风筝会飞高飞远。
但离不了线的牵绊。
线的另一端,才是你普通的幸福,接地气的生活。
乍看,这部片讲的是谷爱凌的自传。
但往大了想,却是每个中国人成长、独立、离家的一连串情感轨迹。
这根线,在每阶段都有不同的名字。
童年之前,它叫"守护"。
我们的性格、生活习惯、喜好追求、对世界的小小看法……就像小谷一样,被父亲雕琢,被母亲熏陶,慢慢形成了最初的形状;
少年之前,它叫"陪伴"。
它是父母紧随其后、亦步亦趋的眼光与脚步,站在远处,给你最宽广的天空。
但同时,也是年少懵懂的我们,有时依赖有时又努力想挣脱的手。
直到我们成年,风筝终于飞高飞远。
线头在你手,但线的另一端在千里之外,看都看不见。
这时,你终于感受到了风筝线发出的微微颤动。
那是不想打扰你的家人,努力按捺住的牵挂与思念。
年三十这天,是时候循着思念,踏上归途。
风筝要回家,要落地。
小谷顺着街边挂满的红灯笼,顺着这根红色风筝线,走进了京味十足的大宅。
一个拥抱,线消失了。
因为线的源头和尽头,重合了,相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