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地答完自己这题,主持人给出手势,示意下一题马丽回答。
但魏翔没刹住车,把下一道题也给抢答了——
- 片场最常笑场的是?
马丽
- 片场最不容易笑场的是?(问马丽)
我自己(魏翔)
马丽倒也不细究这问题的答案,反而在线讲解起游戏规则——
快问快答,不是快点抢答
不愧是专业喜剧演员,一举手、一投足,全埋着笑点和包袱。
但要说这部电影只是纯粹的喜剧,又不尽然。
更准确的说,是用喜剧的表演形式做外壳,传达把握机会、梦想可贵的精神内核。
电影里魏成功闹剧般的逐梦经历,与魏翔本人沉浮的事业,在一段杀青戏里交叉重叠了。
作为在喜剧圈混迹多年的熟面孔配角,这一次,魏翔终于当了回男主。
在这段无实物表演中,自然也投射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强烈共鸣,不免让人感觉有些人戏不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
演员气质上的契合与相似的情绪记忆,固然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在这优势之下,演员在专业层面上的塑造能力,也往往容易被低估。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气质相符,于很多人而言常常只是外在的 " 像 "。
达到神似,离不开演员专业的演绎和塑造。
春节档还有一部电影,飘对它的期待值很高——
《狙击手》。
其一,张艺谋和张末,父女首次联合执导;
其二,实力派演员章宇、张译坐镇。
这两位演员飘夸过很多次,他们身上的一大魅力点,是对细节的专注和执拗。
从经验出发,着眼于细节,甚至较起真来,每一个台词都是可以细细研究的学问。
花絮里有这样一幕——
为了营造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张译从他十年老兵的经验出发,单应一个 " 到 " 字,就试炼和琢磨了无数次。
从音调变化到发声长度,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实力派演员靠谱,原本就是意料之中。
意外的是,这回在几位新人演员身上也发现了惊喜。
张艺谋导演爱挖掘和启用新人演员,也不算啥新鲜事了。
但是调教新演员,费时费力,是要极有耐心才能完成的活。
《狙击手》里的新人演员,虽刚踏入演艺门槛,却具备了演员的基本素养——
肯吃苦,好学习。
为了更真实地体验英雄前辈们的处境,在零下 20 度,乃至 40 度的雪地里,不做过多防冻措施,愣是被冻得耳朵生疮、手指咔咔响。
而对于导演在监视器前的反应,紧张夹杂着期待,从手里被攥紧的纸杯也能窥见一二。
比起被批评的恐惧,更多的,是害怕拖后腿的不安。
打起枪来,每个动作的流畅和熟练,也都是无数次严酷训练后的结果。
单从这些零星片段,我们已然能直观感受到拍摄环境的恶劣和战士的血气。
而以此为窗口,让观众得以想象历史中更为残酷的处境,了解那些战绩显赫,却被淹没在时代长河中的 " 无名英雄 "。
这是能真正触发演员情绪出口的信念来源,更是战争片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