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寻欢
《长津湖之水门桥》,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
第七穿插连,157 名战士,向南打到下碣禺里的时候,只剩下 78 人。水门桥战斗过后,只剩下一个人活着。
▲《长津湖之水门桥》(下文称《水门桥》)是去年国庆档《长津湖》的续篇,原班人马打造,讲述幸存的七连战士在水门桥面临更艰巨的任务
在《长津湖》中,入朝作战的列车上,通过细致的性格刻画,七连主要人物的形象已经非常鲜明。
伍千里,一个英勇、坚定而睿智的连长。
梅生,沉着、勇毅的指导员。
平河,沉默到略带忧郁的神枪手。
余从戎,孔武、热血、身手不凡的火力排排长。
这些就是七连的精英,这个连队的骨干,也是电影里有血有肉的英雄。
▲七连的精英骨干
《水门桥》讲的就是他们牺牲的故事。
这不是《长津湖》的续集,而是两部组合在一起,才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对上一部的评论中,我们说到一个观点:真正的志愿军,跟《长津湖》里不太一样。
《长津湖》里的七连英雄,明显带着导演之一徐克的武侠味道,有点像超级英雄。事实上,志愿军与装备强大、补给完善的美军作战,更多地表现为英勇但平凡的牺牲。
因此,《长津湖》格局宏大,但又给人一种细节不够真实的感觉。
原来,它的真实面目藏在后面。
▲《长津湖之水门桥》目前豆瓣评分 7.2 分
看了《水门桥》,你可能会感到《长津湖》显得平淡了,但也正因为有了《水门桥》,《长津湖》又显得合理了。
为什么是水门桥
志愿军三炸水门桥,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实。但是,对于炸桥的过程,中美双方的战史中都没有详细记录,因此,在水门桥是否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也不敢轻易下定论。
▲影片围绕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三炸水门桥的故事展开
但这座桥是长津湖战役非常关键的一环,这是毫无疑问的。
1950 年 11 月、12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西线发起了第二次战役,击溃美军第八集团军,其司令员沃克中将,在撤退过程中翻车身亡。
东线,由宋时轮第九兵团发动的长津湖战役,就处在第二次战役期间。
此时的美军,并未吸取第一次战役的教训,仍然是依恃强大火力装备和空中优势,长驱大进,试图一举打到鸭绿江边,消灭金日成的朝鲜人民军。好大喜功的 " 联合国军 " 统帅麦克阿瑟,最为急不可耐。
▲长津湖一役中,美军占据强大的空中优势和火力装备
东线的美军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不断催促陆战一师往北进攻。但是,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是个富于实战经验的军官,他忧虑于仓促的前进将会掉入志愿军的陷阱。
事实的确如此。
志愿军其实就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过程中,人民解放军最擅长的,就是等待时机,以优势兵力包围、分割和歼灭敌人。
▲人民解放军最擅长的就是等待时机
而这种时机,主要表现为多路并进的敌军之中,有一路行进过速,从而形成凸出之势。解放军马上就会抓住战机,把主要兵力集中起来,构筑包围圈——也可以说是 " 陷阱 ",将其孤立、歼灭。同时用一部分部队在其援军必经之路上打阻击,一直坚持到被包围的敌军被消灭。
志愿军入朝之后的前三次战役,都表现出明显的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术思想。
美军骄傲自大,在朝鲜山地上排成一字长蛇阵往北行进,更容易掉入志愿军最擅长的布口袋战术。但是,美军机械化程度很高,发现不对,调头就跑,志愿军靠两条腿根本就追不上。
▲美军自以为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