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如鲁迅先生的认识一样,当时的中国,问题不在身体,而在于精神。兵无斗志,一触即溃,再精良的装备也毫无用处。
中国共产党人,治好了中国社会精神上的疾病,让中国人知道为什么而战斗,激发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精神,国民党军队的美式装备,最后都在解放战争中一一落入人民解放军手中。
但是,当在朝鲜战场面对美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中国人又发现,军事装备和工业能力是如此重要。
▲长津湖战役相关历史照片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在电影里,宋时轮将军会亲自下令,让七连负责炸桥。
因为大部队追不上敌军,到达下碣禺里,后勤补给已经无法跟上。七连全名叫做 " 第七穿插连 ",擅长快速行军、迂回包抄、穿插作战,只能让这样的小股部队,来承担全局的关键。
这就意味着,志愿军只能有小股部队可以快速抵达口袋的底部,没有重火力,没有援军,也没有后勤支持,只能孤军作战。
▲没有后勤支持,七连只能孤军作战
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无奈的悲凉。
但是中国军队,只要有一个连队能够抵达目的地,占据有利地形,就能阻挡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这也是朝鲜战场上经常发生的战争奇迹。
就在差不多的时间里,1950 年 11 月 30 日,西线,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五团,就用一个连钉死在松骨峰,打退了美军 5 次进攻,全连最后只剩下 7 个人。
▲七连在仰攻的地理劣势下仍艰苦奋战,取得了胜利
三三五团和他的团长范天恩一起名垂青史,被一篇著名的通讯所记载——《谁是最可爱的人》。
打不赢的战斗更让我们警醒
七连,出发了。
光是到达那里,就已经足够令人吃惊。
漫天飞雪,冰天雪地,行军过程中随时掉进雪湖里去,要靠战友用绳索拖拽才能出来。没有足够的粮食,没有御寒的物料,只能靠意志支持着前进。
▲在冰天雪地中行军
这样的事情,在朝鲜战场上实在是太常见了。
在西线,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三三八团,就是在朱月清团长率领下,14 小时强行军 72.5 公里,抢占三所里,仅比美军提前 5 分钟到达,关死了美军南逃的 " 闸门 "。
电影中,七连连长伍千里率部抵达水门桥时,官兵们可以说是已经 " 不成人形 "。然而,此时九连已经在战场上血战多时,眼看不支,七连马不停蹄,马上投入战斗,救援九连。
▲冰天雪地中受伤的战士
电影的主要笔墨,就用于描写 " 三炸水门桥 " 的小规模惨烈战斗。
水门桥的场景搭建,非常真实,对比一下历史照片,你甚至会以为就是在水门桥拍摄。
▲真实历史照片中的水门桥与电影搭建的水门桥场景对比
没有地形掩护,没有后勤补给,没有增援部队,没有重武器,而且还是极其困难的仰攻,七连的勇士们就这样在呼啸着的风雪里开始了他们的战斗。
在对《长津湖》的评论里,我们也说到过,拍战争电影,最有表现力的手法是英雄主义,突出个人,或者极少数人,用圆满的个人故事来把战争人格化。长津湖战役显然不是好材料,相比之下,黄草岭、松骨峰阻击战,会更适合电影呈现。阻击战的来回拉锯、场景集中,会让其中的主人公形象特别鲜明。
这是从商业的角度所谈的一点感受。在《水门桥》里,这一 " 商业缺陷 " 就被完全弥补了。一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血战,把英雄们的人格形象立体地塑造了起来。
▲七连九连互相配合,血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