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男性群像剧为何 " 消失 "?
在 " 她力量 " 尚未广泛盛行前,都市男性群像剧也曾辉煌过。2010 年前后,主流市场仍受男性观众领导,在经历了磅礴的历史正剧、豪迈的江湖武侠剧之后,都市男性群像剧一跃而起,迎来全面爆发。特别是赵宝刚导演一度热衷于拍都市男性群像剧,比如以三位毕业男大学生为故事主线的《奋斗》,一经播出便引发了收视热潮;被誉为中年男性恋爱宝典的《男人帮》曾也被津津乐道;聚焦土生土长的北京四兄弟成长故事的《北京青年》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力。
但没想到,都市男性群像剧的辉煌不足十年,便悄然下场,就连赵宝刚都转型拍摄起了都市女性群像剧,他的上一部作品还停留在 2018 年的《青春斗》,但播出反馈并不如之前的男人剧。
回头审视这些男人剧,会发现 " 消失 " 不是没有原因的。
都市男性群像剧往往并不 " 接地气 "。当下的女性群像剧之所以出彩,最大的根本是以真实生活为底色,涵盖了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生活,对女性观众更有启示意义,而都市男性群像剧往往伴随着 " 假大空 " 的质疑。比如《奋斗》中拿了 " 爽文男主角 " 剧本的陆涛,可以理解一名优秀富二代想要靠自己争取人生的奋斗目标,但无法理解他即使陷入绝境也要千方百计躲避亲爹帮助的理想主义,更无法理解他在即将奋斗成功之际,突然放弃梦想追逐爱情的浪漫情怀。
再比如《男人帮》中的主角顾小白,身为职业编剧,却与真实的编剧生活大相径庭,没有工作的苦恼,只有不断恋爱的欢愉;左永邦作为一个 40+ 的中年离异已育男子,却日日醉心于花季少男少女般的爱情感叹,与其强打标签为男人版的 "《都市欲望》",不如说,整部剧就是中年文青男的意淫。
另外,都市男性群像剧对女性的物化更为严重。如果说女性群像剧对男性的评判尚且宽容,那么男性剧对女性的评判往往是 " 不礼貌 " 的。
无论是《奋斗》《男人帮》还是《北京爱情故事》,女性角色往往是依附于男性的,要么是像《奋斗》中靠爱情赖以生存的米莱,要么是《北京爱情故事》中靠拜金不择手段的杨紫曦,再好一点的,就是《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纯洁如白兔的沈冰,承载着男人对女人最天真的想象力。
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男人剧中悬浮的故事逻辑和刻板的女性塑造显然不再受越来越具备话语权的女性观众待见,2020 年播出的男性群像剧《如果岁月可回头》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削弱了乌托邦式的臆想,剧中各类放飞自我的中年油腻男性与女性观众的审美依旧不相匹配,最终评分只有 3.4。
诚然,如何赢得女性观众的认可,是都市男性群像剧必须攻克的难题,对于这类题材来说,对不同性别不同社会身份角色的塑造会直接影响剧集的成色和走向;而女性群像剧所要思考的,也是如何摘除男性角色的 " 符号化 " 标签,市场理应在所有从业者的努力下走向多元。
据悉,今年将会有多部都市男性群像剧等待播出,比如号称是男版 " 三十而已 " 的《先生们,请立正》,主要讲述的是中年男性的危机,由张翰、杜淳、经超等主演;还有以 4 位 35 岁 + 的男性视角而展开的男性群像剧——《多喝热水》,由靳东、王泷正等主演。我们期待着,这些作品,他们会交出怎样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