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和前两日一天只有两场相比,不少影院增加了《狙击手》的排片:北京朝阳剧场 2 月 5 日安排了 5 场《狙击手》,而且放到了 19 点到 22 点的黄金时间;2 月 7 日更是增加到了 10 场。
据社交平台网友发布,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后,多地县城影院增加了《狙击手》排片,也有不少观众开始在 2 月 5 日上午走进电影院。
值得注意的是,白岩松在采访张艺谋时预言了一句:" 也许开幕式结束后,排片就多了 "。
第三方票务平台显示,《狙击手》2 月 5 日的排片占比已经从 2 月 2 日的 5.8% 升至 8.3%,而伴随着冬奥会口碑的后续发酵和网友的情怀发力,这个数字还会有上升可能。
票房扑街、口碑最高
与《长津湖之水门桥》一样,《狙击手》也是描写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虽然票房和前者差了 15 倍。
但事实上,《狙击手》上映至今,一直是春节档所有影片中豆瓣评分第一名。
据了解,《狙击手》根据抗美援朝战争 " 冷枪冷炮 " 运动中神枪手群体事迹改编。1952 年冬至 1953 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形成僵持,双方发起了低强度的密集狙击战,史称 " 冷枪冷炮运动 "。
冷枪冷炮运动中,志愿军集中大量狙击手和神炮手作战。据统计,平均每 2 发子弹毙伤一名士兵,每 30 发炮弹毁伤一辆坦克,每 25 发炮弹击毁一辆汽车,给予联合国军重大杀伤,截至朝鲜战争结束冷枪冷炮运动共毙伤美韩等联合国军 5.2 万人。
据豆瓣上的影评人分析,《狙击手》拿到春节档豆瓣最高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程波表示,《狙击手》给人的第一感觉可能就是它的 " 小 ",所谓微观视角:一场宏大战争背景的小角落,一次 " 不起眼 " 的战斗,一群 " 微不足道 " 的士兵,一个再普通不过的 " 五班 "。但是,这样的 " 小 " 又是以小见大,一滴水里见大海的,而且是在真实质感基础上富有传奇性的。
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电影都表现过,全局的、史诗的、战略战役战斗各个层面的都有,近几年重大主题创作或新主流电影也特别注意对这一题材的挖掘。另一个角度看,电影中 " 狙击手 " 的故事也不少见,似乎也有着某种范式:不论是《狙击手》《兵临城下》《美国狙击手》这样专门表现狙击手的作品,还是《红海行动》《长津湖》这样有狙击手作为重要角色的影片,在大的战争历史背景与空间转换中,个体的狙击手在多次战斗中积累、成长,与敌人的狙击交锋对决,经过漫长的等待,也有焦虑甚至是自我怀疑,最终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战胜敌人完成任务。《狙击手》确实也吸收了一些这样的范式和元素,但它更多的是在新主流电影和 " 狙击手 " 题材战争片这两种维度下的创新,一种结合了作者意识和类型感,兼具工业化水准与手工打磨质感的创新。
编辑 |孙志成 易启江
校对 |王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