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自己就是角色本人,也催眠自己的表演就是角色该有的反应。
结果便是,演员本人入戏了,却说服不了大众,更无审美价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便那些公认演技捉急的演员,也经常说自己演得很过瘾,或是因太入戏无法抽离。
但这和演技无关,而只是自嗨自恋自我感动。
如今多数演员从不会设身处地理解角色,而只逼迫角色成为自己。
他们缺的不单是信念,还有让表演能服人的共情力、审美观,以及一点不夸夸其谈的谦逊。
反观与"信念感"一脉相承的"体验派",命运也没有好很多。
你无法想象,内娱有多少个自称体验派的演员——
其中自有好的,也不乏差劲的,但个中猛将,依旧出在了演技重灾区的85花阵列中。
一次采访中,主持人和唐嫣谈起表演方法。
凭良心讲,而这问题问得也算给足面子了。
不仅肯定了唐嫣表演的细节,还cue了下她的科班出身,基本等于递话让她夸自己。
你自己有没有设计
就是这个人物的变化
因为你是中戏表演系的
然而唐嫣并不在意这递到嘴边的恭维——
我说老实话
我没有设计
我是一个比较体验派的演员
更拉胯的还在下面。
在唐嫣看来,因为自己没办法擅长运用方法,且设计出来的东西会不自然,所以她坚持着"真听真看真感受"。
这段心得的槽点已经多到,连中戏毕业证都挽不了尊。
一来,不设计就等于体验派吗?
事实是,如今的影视行业不可能存在纯粹依靠"体验"的演员。
如何控制表演幅度,如何配合机位灯光,如何服从导演调度,如何不拖慢进度,这都有讲究,都要设计的辅助。
说没有设计过,要么是导演失了职,要么是演员偷了懒。
二来,真实和设计冲突吗?
张颂文拍《隐秘的角落》女儿去世后买夜宵的那场戏,先带着全剧组走动线,不厌其烦地确认细节。
细致到,要提前设定好这是女儿去世后的第几天,以及此前女儿坐的是哪个位置。
拍摄《革命者》的一场瘸腿戏,又索性在鞋中塞入尖石子,以达到绝对真实的效果。
这些设计,可并未导致不自然,也丝毫没影响他感受、代入角色,反而以无数细节勾出了人物的灵魂。
而最值得吐槽的,还是她话中显露的意思——
因为不会用设计,所以才当了体验派。
可是,要求演员完全进入角色生活情境的体验型表演,明明才是最考验天赋,在整个圈中都凤毛麟角的。
它并非技术拙劣者的退路。
由此便不难看出,演艺圈中不少人能自称"体验派",纯粹是基础课没上扎实,更进一步讲,更是以术语在掩饰自己演技上的难堪。
恰如只会信手涂鸦的人,再攀附野兽派、表现派也不会得到认可。
能力未过关就谈流派,未免为时过早。
为自己叫好前,或许该先回头看看自己都演了些什么。
演员们的迷惑自评,多源自于一种自我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