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以最抽象的方式解读这部电影,可以将罗品文母女的处境看做是男权和资本的双重绞杀,绞杀的结果一目了然,精神崩溃,阶级跌落。
中产阶级是最脆弱的阶级,此言非虚。罗品文患病,丢掉了工作,这让她无法继续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大房子得卖掉,待遇优厚的工作得换掉,约会的对象,也从仪表堂堂的李李仁变成了形象有些特别的陈以文。
片名中的 " 瀑布 " 表面上是指罗品文患病时耳畔听到的杂音,但从英文翻译上看,其实也可理解为罗品文全方位的跌落。
钟孟宏通过对罗品文母女遭遇的这场家庭变故的呈现,某种程度上拍出了疫情给所有人造成的根本恐惧:
一切都处在脆弱的平衡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打破。
影片的结尾也说明了这一点。当一切向好,罗品文逐渐恢复正常,女儿小静却在郊游时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在那段充满紧张气氛的平行剪辑之后,所有观众的心都一定会提到了嗓子眼,担心罗品文会面对无法承受的苦难。
钟孟宏似乎是温柔的,他用罗品文视角中新闻镜头里小静衣服的出现,说明小静并没有出事,这场意外只是虚惊一场。但别忘了,这是罗品文的视角,如果在结尾处她又发病了呢?如果那件衣服的出现只是她的幻象呢?
没人能给出完全确定的答案。多义性也是影片的一部分,这样的多义性或许也是钟孟宏的一种表达:
厄运随时都可能会降临,人们都站在瀑布的边缘,随时可能跌落深渊。
疫情,无疑是当下人们要面临的最直接的威胁。
造成影片结尾意外的原因,是 " 水坝无预警泄洪 ",这是人祸而非天灾,从这点看,导演对疫情的表达就更加明显了。
但钟孟宏又的确是温柔的。除了对前夫和公司同事有意的符号化呈现,影片中出现的很多角色,还是带着些许温情色彩。拿不到工资的保姆,出于感情,愿意帮小静收拾家里的残局;超市领导陈主任,就算是对罗品文有所图,也算得上是一个实在的好人;那位在罗品文母女差点低价卖房时仗义敢言的中介经理,虽然也有自己的目的,但还是真真切切地帮到了她们;包括那位罗品文在精神病院的病友,她和罗品文同病相怜的友情,也颇为真挚温暖。
一定有人觉得钟孟宏应该再残酷一些,避免这些带有鸡汤意味的桥段。我倒不觉得这些许温情是影片的缺点,毕竟,人生有多种滋味,真相不只有一种,残酷与温情总是并存。
在我看来,《瀑布》最大的问题,是 " 刻意 " 二字。有过于刻意的意象,如德加的名画;有过于刻意的金句,如 " 每个人都有难堪的过去 " 和 " 提供精子的男人 ";有过于刻意的首尾呼应,如母女的饭桌戏;还有过于刻意的意外。
这些 " 刻意 " 使得影片显得更加完整,却少了留白,多了匠气。
匠气,或许就是钟孟宏终究难入大师之境的阻碍。
影片的叙事节奏也出现了钟孟宏的老问题,前紧后松,仿佛有中场休息一般。如果说《阳光普照》的中场休息是那首《花心》,《瀑布》的中场休息则是那首《抉择》,歌声响起,高潮到来,但歌声结束时,我们不得不接受影片还有大段时长,这就让人在观影时有些泄气了,虽然后面有新的高潮到来,但观众的情绪,也需要重新酝酿了。
当然,影片有再多的瑕疵,也掩盖不了导演钟孟宏的诸多妙笔,光是给大楼带上 " 巨型口罩 " 这一巧思,就足以令人拍手叫绝。
演员们出色的表演也不可忽略。
钟孟宏显然有助贾静雯一臂之力之意,拍戏时就想好了要帮贾静雯冲击大奖。他给了贾静雯大量的特写镜头,怼着她的脸来拍细微表情的转变,不负所望,贾静雯也经住了大特写的考验。
塑造思觉失调的罗品文一角,贾静雯显然做了很多功课,不管是眼神的木然与惊惶,还是肢体上的略显迟缓,贾静雯的呈现都极尽写实,真实到极点,在观众看来,就甚至有些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