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演到现在渐入佳境,它是作家梁晓声根据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写的小说,得过茅盾文学奖。时间横亘五十年,主题是人的各种情感: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人情,它也是近年来少有把中国式人情世故讲透了的剧。
我们先讲人情,恩与义混杂在一起的人情。以周家为中心,辐射了几条人情线。他们与邻里的,周母和春燕母亲是好闺蜜,想互做亲家。周母脑梗昏迷,春燕妈不但帮着照看她,还照看周蓉的女儿,担的这份责任,是今天我们无法想象的,就说你见过你邻居吗?知道他们长啥样吗?
我小时候在奶奶家走丢过一次,所有的邻居都发动起来去找我,这种情谊只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平房。虽然真心处,那也要攀比。春燕妈暗讽郑娟和周秉昆未婚先孕,周母立刻反击春燕也有婚前性行为,话都说到这地步,老姐俩只是脸色一变,并不会真往心里去,该咋处还咋处。
周父带全家四处拜年是平生第一遭,去了三家,层层递进。周父的目的是显摆有两个北大儿女,邻居们心知肚明,一边捧哏一边夸赞自个儿的孩子。做工人的秉昆和无业的郑娟局促地攥着对方的手,也是他俩先回家做饭了。我看有评论说:东北 80 年代默认老疙瘩要留家给父母尽孝,其他兄姐给点钱,作为补偿父母房子留给他。我的东北亲戚是这样,不知道是不是惯例。这次拜年的后果是父子间种下了嫌隙,足足三年没有通信。
当秉昆出息了给全家换了大房子,退休的父亲坐在新房里,和秉昆躺在床上背对背有一场从平静到激烈的争执,争执的结果是秉昆小儿子踢了爷爷一脚,秉昆又踢了儿子。秉昆说了一句话:有儿子的人还能被爹揍,挺幸福的。
周父对长子是敬,对女儿是疼,把幼子当成自己的分身,句句责备里掺杂着各种情绪,怕他混成了自己,又怕他飞走。厚道的秉昆因为哥姐下乡自己没下,总想着偿还他们。他甘心替姐姐养了多年孩子,赡养生病母亲,被姐夫牵连,使他们能够安心上大学。我们常在《老娘舅》里看到为了遗产撕逼的亲戚,何尝见过这样无私的亲人?但这种帮兄弟姐妹养孩子,以前并不鲜见。
但人也不是泥捏的,也有气性。姐夫冯诗人关于孝有一番 " 高见 ":在父母身边的是养口体,在外风光的是养心智。所谓的里子和面子,这句话像小鞭子,抽得没上过多少学的秉昆不停奋进,他在妈妈耳边悄悄说:我既要养口体,也要养心智。
不仅亲情,说透的还有友谊。周秉昆在酱油厂有六君子,谁家有事招呼一声是真上。他为了替片警叔叔讨个公道,勇闯省委大院;把自家的房子都借给了朋友,帮朋友们盖房子。可剧情没有停留在一味的欢快,六君子中有仨人越来越进步,没进步的德宝认为圈层不同,朋友会走。所以后来德宝对秉昆的背叛,虽令人痛心但并不意外。
工作中也可以有人情。秉昆因为诗歌坐牢时,没有供出邵主编。从此邵主编成为他事业上的贵人,一心为解决他的出版社编制奔走,给领导写信。邵是个古典文人,但他的报恩方式却有梁山好汉式的热血,也让人看到知识分子的义。
当然最令人动容的还是对爱的奉献。秉昆和郑娟是彼此的天使,他不在乎郑娟带着孩子,不在乎她黑户,为她的孩子豁命;郑娟伺候老的小的,承包所有家务,在秉昆坐牢时自己贴钱。
另一对神仙眷侣秉义夫妇,无论富贵贫穷,高峰低谷,都不离不弃,而且心意相通。冬梅为了秉义家是真跟自己父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