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和部分奖牌合影。
所以,王濛有底气说——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的比赛,没有悬念。
相比起我们印象中那些伴着血与泪艰苦拼搏成功的运动员,王濛的身上少了很多悲壮,多了很多阳光感。她是天才型运动员,她最欣赏自己的特点,不是什么毅力与吃苦精神,而是"冰感好",这个玄妙的词就证明了她是天生为冰面为生。
王濛出生于一座同样神奇的小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这座小城离哈尔滨有400公里,人口不多,面积不大,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只有2.4至3.9℃。
七台河曾经是"焦煤之都",和东北许多重工业城市一样,它也受困于地理因素和欠发达的经济状况,然而在千禧年之初,它却神奇地孕育了中国冬奥会上的数位冠军,摇身一变成为了"冬奥冠军摇篮"。
就拿短道速滑500米为例,从初代"冬奥第一金"的大杨扬,再到接棒而来的"短道霸主"王濛,以及现在正在冬奥会上发光发热的范可新等人,她们都是差不多的出身,煤炭工人的女儿,而她们梦开始的地方,都在一所叫七台河业余体校的地方。
▲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是整个城市最瞩目的建筑。
▲冠军馆里陈列着王濛的奥运会四金一银一铜。
▲2002年2月16日,在盐湖城第19届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杨扬夺得金牌, 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的"零的突破"。
▲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杨扬,李琰是开幕式火炬传递手。
▲杨扬虽然退役多年,但仍在体育运动中效力,目前的职务是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
▲杨扬也涉足时尚和娱乐,偶尔做做综艺节目的嘉宾,拍拍杂志。她今年47岁,有个女儿,保养得宜,气质不凡。
▲2月5日,中国队选手范可新(左)与队友曲春雨在比赛后庆祝,她们一起获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冠军,是本次北京冬奥会上的首金。
王濛10岁开始上冰,在体校度过了枯燥艰苦的训练岁月。凤凰网曾经拍过一档节目《濛主驾到》,探寻过这座东北小城里的业余体校,地方很小,十多人住在同一个宿舍,每天要凌晨三四点左右起床,在寒风中一圈又一圈地滑,生活平淡无比。
▲为什么要凌晨划,因为白天出太阳冰面会软,所以教练每天都要拉着大水桶浇冰面。
大部分运动员都是苦出身,命运的改变全寄托在过硬的成绩上,所以他们大都经历过超出想象的痛苦训练过程,冰鞋太硬,王濛脚踝上常常被磨出鲜红的嫩肉。
▲体校时期的王濛,杨扬(左一)是她的大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