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明星主播天然具备稀缺性,是少数品牌的狂欢,而品牌自播更加大众化,是属于绝大多数品牌的狂欢。
在此基础上,未来品牌自播与明星主播直播带货,大概率将保持长期共存的局面,只是二者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分化:商家自播走向常态化、头部网红则将更多承接起新品推广和品牌营销的作用,同时可能凭借自身的巨大流量对供给侧改革做 C2M 反向定制。
这带来的其实是品牌在直播电商时代的平权化、中腰部及尾部主播的平权化,自播将被纳入到日常的店铺运营,成为水电煤一般的存在,目的是降本增效,实现持续的生意增长,而头部主播带货,则是品牌实现冲刺成交的可选项。
但毫无疑问,在较长的时间里,明星主播很难像此前那样受欢迎。
第二,消费者很难再相信一个犯过大错的主播,关键信任已经缺失。
经济学将信任视作交往双方博弈行为的产物,一次性博弈追求短期利益,不利于信任的建立和维系;重复性博弈则追求长期利益,可能产生信任。
很显然,无论是李佳琦、薇娅,还是辛巴、罗永浩,他们过去在粉丝群体中构建的信任,是出于重复性博弈的结果,随着他们的粉丝量级越来越多,这种信任关系也会被加强及不断放大。这也是他们区别与中腰部主播的核心优势。
但这种信任关系一旦出现裂痕,便难以再弥补。
第三," 最低价 " 不再是头部主播的专项,他们丧失了一个关键优势。
我们看到,自 2021 年以来,品牌方与头部主播之间的矛盾开始频繁暴露出来。" 低价 " 不再是头部主播的专享,头部主播也因拿不到最低价选择与品牌分道扬镳,去年双十一,李佳琦和欧莱雅就因为价格争议闹得沸沸扬扬。
薇娅事件发生后,东吴证券曾点评称,头部主播聚集大量流量的核心原因并非是 " 内容优秀 ",而是 " 折扣力度大 ",过去他们的成长中,已经形成了 " 流量多销售额高——议价权高——从品牌方手上要到更低折扣——流量更多销售额更高 " 的马太效应循环。
换言之,超头部主播本质上是 " 折扣电商 ",而非 " 内容电商 "。
长期来看,当超头部主播难以再像之前那样掌握更高的议价权,他们需要靠内容而非折扣来吸引消费者,这会是更难的一重考验。
转战幕后,可能是最好的退路
薇娅另一个更具可能性的出路,是转战幕后,以直播运营操盘手的身份,继续发挥她过去的优势。
早在 2017 年 2 月,薇娅和丈夫董海峰决心孵化自己的 MCN 机构,谦寻文化由此诞生,主要业务包括孵化网红主播、短视频内容生产及投放、全域内容营销等。
再到 2018 年,谦寻不再局限于 MCN 机构,开始朝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比如创建了北京明星直播基地、杭州超级供应链基地等。
现在,谦寻旗下有谦合、谦娱、谦禧、谦播等子公司,具备内容生产、营销、运营、电商、经纪、IP 授权 / 版权、社群 / 知识付费等多种业务。
去年 5 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董海峰将谦寻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2017-2019 年,谦寻主要的方向是布局主播,希望将薇娅成长中的经验,输送给更多的旗下签约主播。
第二个阶段是 2019 年至今,董海峰称," 我们接触了大量品牌之后,发现传统的电商运营已经不能给商家带来太多的销量了,成本持续地在增高,我们就想以我们谦寻能不能赋能给品牌方,通过谦寻整体的能力帮助品牌方减轻他们运营的压力。"
简单来说,现在谦寻想要做好两件事:孵化更多有能力的主播、帮助品牌方做好直播运营。
谦寻文化旗下拥有林依轮、李静、李响、戚薇等多位明星主播。
现在,当薇娅很可能再难走进直播间,谦寻文化过去签约的主播资源,将成为谦寻新的生意载体,而对薇娅来说,转战幕后,或许是她最好的退路。
有知情人士曾对媒体表示,薇娅在去年 12 月停播后,其直播团队并未解散或裁员,他们在放假一周后就恢复了工作,目前暂时服务于其他主播。
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及的 " 蜜蜂惊喜社 " 的直播账号,实际上正属于谦寻文化下属公司。
2 月 12 日,这一直播间首次开播,有超过 107 万用户涌入直播间,再到第二天,这个数字变成了 297 万。现在,这一店铺的粉丝已经接近 7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