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簪花更是被赋予了祥瑞的好兆头。
民间闻之也纷纷效仿,尤其是宋朝打破了坊市制度后,还出现了沿街叫卖鲜花的盛景。
" 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
(宋朝卖花货郎)
令人惋惜的是,簪花之风到了元代便衰落下去。只是在明清时期仍在部分地区保留着。
虽然簪花之风逐渐式微,但是我们依然能从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中想象着卖花小贩沿街叫卖的热闹场景。
"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
02
簪花的用途
说完簪花的兴起和衰落,咱们再来说说簪花的用途。
这第一用途,自然是女子装饰所用。
"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写下这首词的李清照正值新婚燕尔之时,和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彼时的李清照一边对手里的花爱不释手,一边又怕丈夫看到花后觉得花比人美。于是便把花斜插在鬓边,非要让心爱的丈夫看看哪一个更美。
由此可见,花不仅仅多用来象征美人,簪花这件事也承载了古人风雅的闺房之乐。
除了日常佩戴,各种节令更是少不了鲜花的点缀。
端午时期,家家除了插菖蒲、石榴、蜀葵、栀子花,还要购买茉莉花给家中女眷佩戴。
茉莉花洁白小巧,宛如一位娴静的美人。
像《红楼梦》里有着 " 二木头 " 之称的迎春,也会用针线慢慢穿起娇嫩的茉莉花,享受着独属于自己的安宁恬然。
除了日常美观和节令配饰,簪白色的花也有悼念亡者的意味。
《晋书 · 后妃传》中有 " 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公织女死,为之著服 " 的记述。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便在发髻上簪了一朵白花悼念亡母。
但白花也并非亡者家属的专用,俗话说 " 要想俏,一身孝 "。因为簪白花之时显得女子柔弱娇小楚楚动人,日常也经常被用于佩戴观赏。
古人甚至还根据要簪的花来搭配今天要穿的衣服," 大抵簪白花则衣紫,紫花则衣鹅黄,黄花则红衣。"
可见簪在发髻上的鲜花,不仅装点了古人年复一年的面庞,更是凝聚了传统文化的风俗和美学。
盛开的是四时芳菲,点缀的却是美好山河!让我们为了如此风雅美好的习惯在看转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