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没有优点。
在第二任这里,她显然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用她的话说:我终于不是自己人生的旁观者了。
她可以任性地 表达嫉妒。
踩完情人一辈子端咖啡后,还获得别人为她做早餐的特权。
看这电影,有些网友表示不解:
怎么感觉女主全程都在谈恋爱???这对于中国女孩哪里有一点普世意义了???
可如果看得细,相信你会明白导演的真正用意。
电影是 " 相信 " 爱情的。
初次相遇,俩人在一张床上,什么都没有做,却交换着羞羞的小秘密,有点变态地闻着对方的胳肢窝 ……
你看这一幕。
那件事发没发生,真的重要吗?
它同时也是怀疑爱情的。
女主吃了迷幻蘑菇。
幻境中,她失去重力,脚下的土地逐步下沉,她看到自己变胖,变老,变臃肿的样子,看到父亲和前男友的脸。
她将经血抹在脸上,将卫生棉扔向每一个阻碍过她自由的人。
可惜,只有在不切实际的梦里,朱莉才能用她的行为艺术虚弱地反抗。
亲密关系是一面镜子。
照出的,是分裂又赤裸,甚至让你羞于承认的自己。
或者说,一个终将面对不了的,总是缺了一块的自己。
醒来后,她躲在情人的怀抱里。
可是人的终极恐惧——衰老,死亡,自我的压缩,时间的消逝 …… 真的可以通过另一半短暂的陪伴,得到永恒的抚慰吗?
有人说,这是一部披着女性外衣,无病呻吟的电影。
本质上,还是脱离不了导演对女性的 " 意淫 " 和 " 想象 "。
原因,是朱莉太喜新厌旧。
她的生活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责任和付出。
你看,她明明是移情别恋才分的手,却偏要扯性格不合;意外怀孕,嘴里说着想留下孩子,可当孩子没了,她却松了口气。
但,这真的跟性别有关吗?
不就像成长于千禧年代,听过好多道理,无比渴望自由,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我们。
任何一个创作者,都离不开他立足的海平面。
挪威。
导演是来 "晒幸福 "的。
还记得那个数据吗——男女差别世界第三小。
东亚文化语境下。
女性成长常常离不开对男性凝视的挣脱,对单一社会想象的反抗。
可在性别相当平等的北欧国家,女性已经活得跟男性无甚区别。
她们掌握了全方位的话语权。
片中有一幕,漫画家男友跟主持人吵了起来,话题是——
艺术该不该追求正确。
女主持人认为,漫画的形象和玩笑,都有辱女嫌疑;可漫画家却认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是私人且珍贵的体验,是对人内心阴暗角落的抚慰。
类似争论片中比比皆是。
但导演并没有着急给出答案,只是让观众自己琢磨:当这个时代前所未有地多元和自由,每个人都急不可耐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那个听起来最清晰的声音,真的代表了你自己吗?
就算是。
那是虚假但正确的自己,还是真实却不完美的自己?
漫画家所代表的,是 " 过去的一代人 ",他就像新裤子乐队描述的那种理想主义者,不愿落入物质的骗局,成为匆匆的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