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里有一个概念,叫开放麦。
在一个小场子里,可能是咖啡馆、小酒馆,甚至马路边,只要你想,拿起麦克风就能开说,随便说。
开放麦的灵魂是想说就说。像小时候追的《超级女声》,里面 20 出头的普通女孩们合唱的主题曲:
想唱就唱,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勇敢地自我欣赏。
这是上届年轻人的理想投射。
后来没有这种平民选秀了,我们能见到的最能让素人变名人的娱乐形式,几乎就是脱口秀,
更准确地说,是开放麦。因为名嘴们也都是从撂地练出来的。
现在哪怕是电视台做的最传统的节日晚会,都会有至少一个脱口秀环节,它成了除相声、小品外,第三种语言类节目。
去年湖南台的《元宵喜乐会》上,李雪琴讲小孩过年必备手艺:瞎编圆周率。
今年是周奇墨,讲年底同学聚会变面试背调走流程。
都是把年轻人的普通生活,编成了段子。
说脱口秀不必说学逗唱样样来,不必带货名牌大衣,也不必角色扮演。
越是能轻松自在做自己,黑自己的历史,调自己的侃,场面越好看。
所以这第三种语言类节目,很可能才是年轻人最爱看的节目。像是把自己的各种 emo 瞬间,通过幽默自嘲,排解了出去。
元宵节前几天,湖南卫视播了一个新综艺,就叫《新春开放麦》。
大过年的,他们找来了一大波有颜有才的鲜肉学霸,给观众助兴。
学霸们打招呼都是这样的:
" 你高考多少分?"
" 分数不高 680;考得不好上清华。"
刚以为都是人类高质量男性在线比拼凡尔赛,结果 " 麦开放 " 起来,也照样连自己都黑。
牛津毕业的金融学高材生,在投资公司工作,亲戚们过年聚在一起,让他分析彩票号码。
留奥 8 年的金融管理研究生,也要担心就业问题。他一个段子叠三个包袱,讲的是同一个处境——
哪怕头顶名校光环,初入职场,难免也要经历一番干啥啥不行,啥都干不长的暗黑时刻。
还有五院四系的法学生,直接把 " 考研那些事 " 当主题。
图书馆占座;帮室友带饭;爸妈关心不到点儿上,都是每天在 00 后身上发生的小事。
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一天又一天地重复,组成了我们的生活。
总说现在的影视剧脱离实际,它们脱离的就是这些小事。
脱口秀能异军突起,人人都爱听上两段,可能有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是如今为数不多的跟普通人生活有关的娱乐作品了。
而开放麦因为没什么门槛,人人都能说,所以年轻人参与的多,表达的也是最新的价值观。
比如这段《新春斗妈趣事》,是我整场最喜欢的节目。
同济大学的 00 后学生李文,讲了跟他妈的几个斗智斗嘴回合。
李文说过年回家,被老妈催谈恋爱。老妈的理由是老生常谈了:" 找女朋友就像去菜市场买菜,去晚了,剩下的菜就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按照惯例,这种把人论斤论两当货卖的价值观,会世代相传下去。
但这届 00 后是这样回复的:" 妈,你有没有想过,我就是那个别人挑剩下的。"
" 而且谈恋爱怎么能像去菜市场?而且人也不是大白菜,不是她说她 22,我去砍价抹零说 20 吧。"
节目最后还有个 " 全开麦 " 环节。
台下的观众,也都是清一色 00 后,只要想说,就可以上台讲一两句自己的新年愿望。
女大学生大声说:" 不要问我有没有人追了,我喜欢去追别人。"
还有身高快 2 米的运动女健将说:" 大家要跟我一起动起来。"
每一个愿望,都是一条跟 " 约定俗成 " 的老规矩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