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结束时,本场擂主说:希望每个年轻人都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也是开放麦的灵魂。
以前的热门脱口秀节目大多是网综,情感、职场、两性关系,网综谈的都是成年人的话题。
可能是因为尺度问题,电视台虽然会在晚会上安排一两个脱口秀节目,但做专场的却不多。
《新春开放麦》算一次新尝试。
考研、支教、留学、找工作 …… 它聚焦的都是学生党的生活。更轻松,也更年轻。
既解决了尺度问题,又保留了脱口秀要贴近生活,还得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第二期印象最深的节目,来自支教老师刘达。
这位 00 后小老师,大四那年申请去西双版纳支教。他把在云南的生活编成了段子。
主题是学生因为太爱他而争风吃醋。
给 6 班讲了个笑话,7 班知道了会问为什么不给我们讲。
在 6 班批评了学生,7 班都会说他偏心,为什么不批评我们。
给 6 班拖了堂,到了 7 班,同学看他的眼神都像在说:哟,还知道回来呀,你去跟他们过吧,我们又不重要。
刘达演起这段来不像孩子们的老师,倒像是个又帅又的小哥哥。
他的学生应该都是 10 后。00 后和 10 后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在这里打开了。
脱口秀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但中国打从宋代就有 " 开放麦 "。
百戏杂陈,艺人们在瓦舍勾栏说史、说书、说诨话。还有后来的相声,就是从这样从街头发展来的,学名叫撂地。
不过旧时说 " 脱口秀 " 的都是苦命人,靠逗人乐来糊口。一张张插科打诨的脸孔后面,都是道不尽的心酸。
电视选秀时代,平民女孩们高喊出 " 想唱就唱 ",那是第一次让年轻人大胆表达自己的梦想和心声。
一晃又快 20 年过去,这波想说就说的开放麦,又是一个新趋势。
跟上届、上上届、每一届年轻人比起来,现在的年轻人普遍都有更宽松的成长环境,更优质的教育背景,这也让他们看上去更自信,更会表达自己。
刚刚发现这个话题还上了微博热搜榜。
看脱口秀已经是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连传统的元宵晚会都把它设为固定的语言类节目。
《新春开放麦》给了年轻人更多可以表达的空间,展示了多种多样的青春面貌,探讨了电视大屏做脱口秀的可能性。
可能也引领一直新的趋势——
脱口秀不只是随便看看的娱乐节目了," 只要我想,我也能上去说两段 ",可能会是很多年轻人的下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