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心如和贾静雯身上,她姐看到了一种类似的女性成长道路——
早早成名,几经沉浮,都曾为家庭、婚姻、孩子暂时驻足。
但她们始终不曾停下追逐完整自我的脚步。
然后在 40+ 的年纪,接纳了年龄赋予的沧桑和智慧,化作撑起事业的精气神。
在走出从前流行的大女主之路后,她们回归了真实的女性身份本身,去揭示女性共有的真实、残酷而多彩的命运——
它不甜不宠不苏,反而可能又苦又俗又破灭。
母亲不是辣妈,而像一个迷失的幽灵;
中年女性不一定歇斯底里,也会麻木无语,被悄悄弃于底层 ......
这是真实的女性所展露的一面更立体的女性形象。
不用撕逼消解矛盾,不用刻板印象掩盖她们背负的污名。
这是现实。
但另一层现实是,这样的 " 女性现实 ",我们甚少在荧幕上见到。
以往的女性形象,都被满是刻板印象和伪思考的表达一层层覆盖。
但,她姐欣慰的是——
还有贾静雯和林心如这样的,曾经在刻板印象中辗转,却始终没放弃创作和思考的女性。
我们才得以通过她们,看到不落窠臼的、真实的女性形象。
这是真实的女性创作者的声量和力量。
更欣慰的是,当下正涌现着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的女性创作者。
比如,90 后导演邵艺辉。
她拍《爱情神话》的初衷之一,是想 " 代表女性告诉男性,她们真实的想法究竟是什么 "。
她带着马伊琍、倪虹洁、吴越三个 40+ 的女演员,演绎中年女性的失意与爱欲。
不再是传统的那一套 " 一个女人没生过孩子就不完整 "。
而是重新定义何为女性的 " 完整 ",这样的句子,女人能说出来一万个——
" 女人一辈子没蹬过 100 个男人 / 没赚过 100 万 / 没为自己而活 ...... 是不完整的 "。
还有 80 后导演殷若昕,让 00 后的张子枫搭档 40+ 的朱媛媛。
展现重男轻女的语境下,中国姐姐们一生都难以摆脱的枷锁和困局。
82 年的贾玲和 86 年的张小斐,用一个关于母爱的朴素故事,就能重写女电影人的历史。
乃至 70+ 的许鞍华、60+ 的张艾嘉,至今也没有停止创作女性故事。
她们站在女性的立场,重新诠释女性不同的身份,描摹她们不同的来路与去处、生活与选择。
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汹涌的浪潮。
有的,只有 " 真 "。
真实的感受,真诚的表达,但有这两点,表达就足够动人。
但这些,显然还不够。
或者说,还只是一个开始。
她姐此前就多次引用过的学者戴锦华的那段话,在此时依然适用:
请大家记住,迄今为止,这天是男权的天,这地是男权的地,这文化是男性的文化。到现在为止 ...... 历史就是 his-tory,没有 her-tory。这是基本的议题,这是基本的现实。
我觉得女性的视点,让我们有机会去讲出历史的 her story 或者 her voice。
是的,是时候让女性亲手书写自己的 story 了。
当我们在屏幕里,既能看到女性体验单身的快乐、婚姻的复杂,又能坦然面对离异后的重生、自我的迷失。
而不再是 " 女人就该 ......"" 女人如果不 ...... 就 ......" 这样的单一绑架。
我们就能看到更多女性身为自己、女儿、姐姐、妹妹、妻子、母亲 ..... 各种女性生活的可能样本。
当越来越多的女性保持创造力,重新构建女性的文化 ……
这种创造力,落在普通的你我身上,就是永不放弃身为女性的更多的可能性和面向。
是不管在任何年纪,都可以去表达、去书写、去折腾的可能性。
你看,身处事业第二春的贾静雯和林心如,40+ 依然热爱不灭,随时如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