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罗曼蒂克总是败于现实的重击。 毕业后的小麦想坚持做一个漫画家,但他的父亲不仅不支持他追梦,还取消了每个月供给的生活费,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的小麦决定找份正经工作,好好做个社畜。
但坚持梦想高于一切的小绢却宁可换一份薪水更低却更有意思的工作。 于是,当初那对各方面严丝合缝的恋人开始出现了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而为了避免成为世界上万千没爱情只有亲情的普通夫妻中的一对,俩人最后选择在爱情消失但对彼此的爱还没消失之前,及时止损,说了 " 拜拜 "。
回顾完了剧情,我们接着来聊聊为啥《花束般的恋爱》这么能让人产生共情。 在这个 " 拉郎配 " 和 " 炒 CP" 都屡见不鲜的熬糖时代,纯爱故事甚至变得有些廉价。被调制出来的糖精味道太多,自然而清新的甜味越来越少;捏造剧情太多,塑造爱情太少。 而《花束般的恋爱》,能够让观众舒适自然地感受到这对恋人的般配与合拍,成功塑造了这样一对温馨而亲密的恋人。 桃觉得,这和编剧坂元裕二独特的创作手法脱不开干系。 豆瓣一句影评讲,这部电影编剧的风格要远远盖过导演的风格,桃觉得再正确不过。换句话说,这部电影的台词表达与情节设计比镜头语言更加出彩。 坂元裕二在这部大银幕创作中倾注的最大特色,是人物独白与生活碎片的书写。 日记式的独白与生活碎片 在日本人典型的含蓄情感交流过程当中,无数的细微感情都被埋在了心里,难以启齿。面对恋人,尽管在脑海里构思了一万种示爱措辞,却还是难以说出口,被盖在了一句句 " 谢谢 "" 还真是惊喜呢 "" 原来是这样啊 " 当中。 而坂元最善于把这些细微的想法提取成人物的独白,讲给影院的观众听。 一方面,我们能通过这些独白与故事主人公心意贴近;另一方面,人物的心理变化也逐渐推动着剧情的进展。 就像电影的前半段,小麦与小绢刚刚相识的时候,那些没法说出口的内心独白慢慢促使着两个人相恋。 看完木乃伊展会,两个人在末班车上,虽然近在咫尺,却还是暗涌着关于彼此的小心思: " 他会不会只把我当朋友?" " 她会不会只是觉得我们俩聊得来?" 两人分别后,回到家里互传消息时,虽然短信的内容都像 " 今天真是开心啊 "" 下次什么时候见面?" 一样简单。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坂元精心设计的独白,感受到两个人心中自然生长出的思慕。 " 他对服务员态度很好,走路时会配合我的脚步,如果是积分卡,肯定早就积满了。" " 如果喜不喜欢是由见面的时间长度决定,那我肯定喜欢她。" 将彼此挂念和喜爱的心情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贴近主人公的性格与心情,带给观众以细微而诚挚的感情。 这样的独白在本片中比重很大,甚至有些独白被设计成了问答形式——小麦与小绢在心里默默念记的事都能得到彼此的回应,更显二人的默契。 坂元裕二的小说作品《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更是将独白体写作发挥得淋漓尽致。 几乎没有第三人称的叙事,全篇小说的剧情全由男女主人公之间往复的短信传递所推动。坂元把这种写作风格大胆带入大银幕,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