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 故事,存在于琐碎的日常之中。" 而这一点,也恰恰在本片中有所体现。 在故事的后半段,小麦的工作日渐繁忙,没有精力去料理自己,没有精力去关心文艺,甚至腾不出时间维系与小绢的爱情花束。 两个人的爱情观和生活态度发生极大的转折,坂元裕二则通过充满节奏感的一件件生活琐事来逐渐引向二人分手的结局: 刚刚参加工作的小麦总是奔命往来,一再拒绝着小绢的邀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即将下映,时间却和公司酒会冲突,没法观看;周末要出差加班,舞台剧之类的活动只能因此让步。
两人一起逛书店时,小绢为小麦挑了他以前最中意的文学杂志,却发现小麦在一旁默默翻看着成功学;
小绢把自己要换另外一份工作的事情告诉小麦,两个人的矛盾在这时到达极值,产生了让所有观众都揪心的一次争吵。 
几件琐碎而富有层次的小事,逐渐显现出的矛盾与不和,让两个人的分道扬镳几乎成了影片的必然结局。 影片没有上来就证明他们有多般配多相爱,后面又苦大仇深地讲现实有多无奈。只是很直白地通过这些对白和前后的对比来告诉观众,一切已经变了,回不去了。 就像小麦和小绢最后一次约会没有坐在曾经的座位上,而是坐在别处,看着年轻的情侣泪流满面。

而这种分别,几乎也成了当代年轻人在恋爱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其实以 " 爱情电影 " 作为宣传,放几句不得不看的甜丝丝的宣传语,定档在一个特殊日子,骗热恋中的小情侣进电影院,再让他们一脸懵逼泪流满面地出来是这类影片被引进后的一贯做法。
因为同样的境况也在《爱乐之城》里被演绎: 追求演员梦的 Mia 和想要复兴传统爵士乐的 Sebasitian 因为眉眼里传递的情投意合而相恋,却也不得不面对漏水的天花板和独角戏演出台下零零散散的观众。

如果对文艺理想的热爱没办法改变穷困潦倒的现实,爱人之间的感情也会因此变了味道。 为了工作奔忙的小麦和加入电声爵士乐队的 Sebastian 其实别无两样,都为了两人更好的物质条件而慢慢失去了热恋时的理想与初衷。
在不同的文化根基与不同的编剧风格影响下,欧美电影的结尾总是直面那段并不完美的情感,而日本电影更喜欢用袋子偷偷收藏起过往的回忆和心中的遗憾。 《爱乐之城》让多年后各自实现了生活理想的 Mia 与 Sebastian 在 Seb's 重新相遇,伴着重逢的钢琴曲,望穿彼此的眼眸,一眼万年;

而《花束般的恋爱》却在离开商场的扶梯下故意错开两人的眼神,只能用两个互相挥手告别的背影收敛起那份默契与合拍; 在爱情电影里,我们总无意触碰爱情的本质,却终归面对复杂的现实。再般配的人,也终究会被现实割裂,推向对岸。就像电影里早早给出了关于分离的隐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