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古老的 " 尼罗河 " 再次发生 " 惨案 "。
根据阿加莎 · 克里斯蒂小说改编的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先后于 2 月 11 日和 19 日在北美地区和中国上映。鉴于原著和 " 大侦探波洛 " 系列影视作品的知名度以及众多明星加盟,令这部影片在立项之初就备受关注,由于疫情一再推迟的档期,更吊足全球观众的胃口。然而,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上映后,口碑和票房不尽如人意,不少影迷和原著粉丝对新版改编多有微词。这也再次证明,平衡新老观众、正确挖掘经典 IP 仍是影视 " 重拍 " 的关键。
外景美,剧情差
1
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由英国著名电影人肯尼思 · 布拉纳执导并主演,演员阵容包括好莱坞当红女星 " 神奇女侠 " 盖尔 · 加朵,凭借《黑豹》中瓦坎达公主扬名的非裔女星利蒂希娅 · 赖特、《权力的游戏》女星露丝 · 莱斯利等人。为了在银幕上呈现尼罗河美景,该片制作成本高达 9000 万美元,然而上映后并未获得市场认可,目前北美本土票房仅 2623 万美元,全球票房不过 7613 万美元,极有可能亏本。
在口碑上,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在烂番茄影评网站上的新鲜度为 64%,Metacritic 影评网站给出的主流媒体评分为 52 分,都不算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肯定影片 " 在不偏离原作核心谜团的基础上,成功对波洛进行深度挖掘,也在闷热的室内空间之外多了令人惊叹的景色 "。
《旧金山论坛报》认为,影片中 " 过激而愚蠢的台词有时会分散注意力,不过作为导演的布拉纳还是给影片增添了多样性和情感。"
《芝加哥太阳报》则评论称," 一个忧郁而挑剔的波洛总能在关键时刻破案,但一些配角实在没有足够的银幕时间来展现他们的可疑行为和动机。"
《纽约时报》和英国《卫报》则干脆批评 " 布拉纳的版本丢失了原著里最简单的乐趣。"
《尼罗河上的惨案》在美国本土表现平庸,一周后在中国上映也没能获得观众认可。截至 23 日,该片在中国上映 5 天总票房刚过 4400 万元人民币,远不如《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 · 笨小孩》等上映多时的春节档本土影片。
"《尼罗河上的惨案》一到中国就成了‘惨案’",《好莱坞报道者》评论称," 这反映出(中国)当地观众对影片糟糕的评价 "。在中国豆瓣影评网站上,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只有 6.1 分,很多影迷将之与 1978 年的老版电影(豆瓣评分 8.5 分)以及原著小说相比较,不满布拉纳把波洛演得 " 苦大仇深 ",批评剧情缺失经典的 " 推理重现 " 环节。
五代波洛延续经典 IP
2
对于老一代中国观众而言,《尼罗河上的惨案》是他们最早接触的好莱坞电影和侦探片之一,英国资深演员彼得 · 乌斯蒂诺夫诠释的 " 胖版波洛 " 深入人心,他标志性的小胡子和上海电影译制厂毕克的配音,构成译制片年代的集体回忆。
历史上共有 5 位演员饰演过波洛,乌斯蒂诺夫主演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因最早引入中国,也是最有影响力。
1978 年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乌斯蒂诺夫诠释的 " 胖波洛 " 深入人心。
1974 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阿尔伯特 · 芬尼的表演也十分精彩。
布拉纳 5 年前重拍《东方快车谋杀案》时,就曾被拿来与前作对比——虽然技术水准提升,但在剧情、角色和节奏上的变动并没有获得公认。
在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主创为了照顾新一代观众,明显在视觉效果上如尼罗河两岸风景、金字塔和阿布辛贝神庙以及船上镜头等,下足功夫。但为了突出具有票房号召力的盖尔 · 加朵,剧本加重受害者林内特的戏份,削弱杰奎琳的表演,反而造成情绪上的不连贯。再加上年轻演员演技还不够纯熟,难以重现 1978 年版本中揭晓谜底时的震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