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至今,《杀手》的累计票房超过 24 亿,稳居同档期电影第二,在售票平台淘票票和猫眼都拿到了 9 分 +,在喜剧电影普遍评分较低的豆瓣也以 6.9 开分。就这样,这匹黑马从春节档 " 杀 " 出来了。
三年出 " 黑马 "
在《杀手》的结尾花絮上曾有一处片段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当主演魏翔杀青时,他手捧着导演递过来的花,痛哭流涕地感谢、感叹着这次得来不易的机会。
当时李宁就在现场,旁观了那种发自肺腑真情流露。
严格意义上来说,魏翔并不是银屏上的 " 生面孔 ",作为一个从艺了二十多年的 " 老喜剧人 ",他出演过多部电影、剧集乃至晚会小品,但无一例外,都是以配角身份。
他在近期的采访中回忆,原本做好了一辈子演配角的准备,结果 2020 年初,接到两位监制的电话,得知有这样一个演男主的机会," 高兴坏了 ",但不敢问一句,投资方为什么选自己。
因为他很清楚,这意味着真金白银砸过来,要承担的责任与压力也不言而喻。" 有这种好事还去问啊?问了如果‘收回成命’怎么办?" 干脆放下顾虑行动起来,与结识多年的邢文雄着手推进。
但不管魏翔问与不问,这个选择背后的顾虑和思考都存在过。
当初有人反对吗?
" 有啊,我。" 李宁笑言。他确实曾在心里打鼓,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启用票房号召力和知名度相对没那么高的演员挑大梁,存在很大的风险。
那为什么还是选了他?
结论显而易见,新丽选角的一贯原则都是从剧本和人物出发,同样从跑龙套、演配角到演男一号,魏翔与魏成功的共通之处都注定了,这个角色是他的。
不仅主角是 " 新人 ",编剧和导演也是 " 新人 "。在筹备过程中李宁与制片人田甜、马驰,以及闫非、彭大魔两位监制共同商议之后,决定启用邢文雄担任导演和编剧," 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手执导筒,但我们在《我和我的家乡》中《神笔马亮》单元里看到了他的喜剧创作能力,这正是《杀手》需要的。"
在本土化过程中,电影面临的改编难点主要在于文本。
其一,原作是轻喜剧风格,但新丽喜剧一贯走爆笑路线。从轻到爆,喜感的分寸和尺度不易拿捏;
其二,为了追求高级的喜剧表达,要在铺陈笑点时进行情感升华并平衡两者节奏。
从效果看,《杀手》做到了各方平衡。以魏成功送走父母为例,他想到自己演了男一号,不禁在雨中独舞,但跳到一半被米兰告知 " 你根本不会演戏 "。情绪和气氛烘托到位,观众正心疼他,随着镜头一转,看见扭头就走的米兰哭得 " 面目全非 ",即刻笑出声来。
对情感落点的拿捏也是电影受到认可的关键。原作结尾落脚于男主对演员职业的态度,从憧憬变为尊重。而《杀手》突出的是小人物的励志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引发多数受众共鸣。
李宁认为,主创的喜剧功力就体现在此," 他们是不允许观众打盹的,刚想喘口气,又给你来一包袱,所以笑点是连贯的,也不会过度搞笑或者过度煽情。" 正如豆瓣某条热门短评所言," 不强上价值,几乎所有的哭点、燃点,都丝滑地落回于笑点,这是喜剧片的素养。"
在正片之外,杀青花絮带来了另一种效果。影片中,魏成功是一名假扮杀手的演员,在观众视角看来,《杀手》其实是戏中戏,加上这段花絮,魏翔以演员身份出现,便又形成一重反转,在叙事结构上有种 " 戏中戏中戏 " 的感觉。
同时,观众的离场情绪是带着感动的,甚至有现实层面的思考和共鸣。
精品喜剧新丽造
由演员假扮杀手的身份错位引发一系列的笑料,同时逐步渲染出魏成功作为龙套演员的辛酸。《杀手》让观众笑声不断之余,收获了一份见证小人物励志的感动。这种喜剧包袱和情感内核并重的风格,不仅是电影本身的内容亮点,也体现出鲜明的新丽基因。
或许在观众的普遍印象中,新丽的名字更经常与剧集一同出现,以近几年为例,不仅有《庆余年》《赘婿》《叛逆者》《雪中悍刀行》等爆款剧,也有正在热播的时代大剧《人世间》。但事实上,新丽最早涉足电影可以追溯至 2010 年,参与投资的《山楂树之恋》和《失恋 33 天》都是当年的现象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