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冬奥题材电影《我心飞扬》上映,票房用 " 惨淡 " 已不足以形容。
作为" 北京冬奥组委会特许授权电影故事片 ",在北京冬奥闭幕后的第二周上映,本该吃到观众尚未回落的冬奥情绪的红利,却因主演孟美岐去年的负面而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不是孤例。
这几年里,受艺人爆雷影响的影视剧综项目满坑满谷,影视剧的角色选择越来越关系到项目的生死存亡。
那么,就聊聊《我心飞扬》与孟美岐,聊聊影视剧的某种选角困局。
1 电影《我心飞扬》到底如何
抛开电影外的纷纷扰扰,先来谈电影本身。
《我心飞扬》是一部非常中规中矩的竞技体育题材电影,叙事及格以上,该有的基本都有。虽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没有任何深入的挖掘,但也没有太大的雷——如果不嫌 " 把车祸与受伤挪去最紧要时间点去制造戏剧冲突 " 太过偷懒的话。
及格以上,我给6.5 分。
先说优点。作为一个竞技体育题材,它给的倒是挺全的。
它有一波三折的训练和夺冠过程,有主角作为顶级运动员的心态变化,有举国体制下对冬奥金牌的渴望自上而下形成的巨大压力,有教练团队对执教思路的纠结与抉择,有除金字塔尖那批人外余下默默训练又被淘汰成为基石的大多数职业运动员的缩影。
尤其,它多少也隐晦刻画了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在短道速滑上的老对手韩国队,为了胜利曾玩过多少脏活儿。
作为一个哈尔滨人,我在看着短道速滑比赛骂着韩国朝鲜运动员玩脏活儿的骂声中长大,也在看着花滑比赛骂着欧美裁判对亚裔尤其是中国选手歧视性压制性打分的骂声中长大,我对冰雪比赛的所有记忆与概念里,永远留存着一些愤怒与憋屈。在没有高速摄像机和完备的判罚规则的那些年里,我国冰雪项目的金牌,就如同武大靖所说,是纯粹靠" 不给裁判机会,不给对手机会 "才能拿到。
这些,电影里都有隐晦表达。
上述所有,在一部片长 1 小时 40 分钟的电影中都有呈现,这说明整个电影没有浪费的篇幅,但也说明它在所有议题上都浅尝辄止,没有任何深度挖掘。
电影最大的缺陷也在于此。
对" 竞技体育的残酷性 "和" 竞技体育的真正魅力 "这一体两面的议题,电影的呈现非常制式化和" 作文感 ",你不能说它没讲,但它并没有讲明白,也无意深入探讨。
那日复一日大量枯燥重复性重负荷的训练对一个少女意味着什么,那必须牺牲掉的同龄人正常生活对一个孩子和她的家庭意味着什么?举国体制下孤注一掷地堆资源这种压力对一个夺冠独苗和她的教练来说意味着什么?每一次国际赛事不到 3 分钟的比拼里屡屡因为意外或一个刀尖的差距与冠军失之交臂对上万个小时的练习又意味着什么?而一位位运动员为短短几年最多十余年的竞技生涯而去挑战人类生理极限落下的一身伤病对她的此后余生又意味着什么?
而在上述所有的残酷中,到底是什么,让这些运动员战胜所有的恐惧、伤痛与风险,一次又一次挑战自己与人类的极限?
这些,《我心飞扬》给的太少了。无法苛责一部主旋律挂帅的任务片,但也无法给出更高分数。2 孟美岐表现如何抛开戏外丑闻对电影的影响,孟美岐实际上演得如何呢?
坦白讲,不差。
尤其对比我上一次看到她,还是在《诛仙》。
《我心飞扬》里的孟美岐,起码给出了接近专业演员的表现。从整体效果来看,她基本撑住了这个角色,给出了及格以上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