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任小助理甄甄甄同学,准备了 3642 个角度,来骂于正。
我否了一个,她就再报一个,再否再报,再否再报,循环往复,不离不弃,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甄:" 他只是一个商人,只想赚钱,不配叫编剧!"
乌:" 这像十年前的选题。"
甄:" 哪有热度,哪就有他。你越骂他,他越来劲,他就是故意找骂博流量!"
乌: " 这个我两年前就骂过了,详情可戳→ "
甄:" 脸皮比横店影视城还厚,永远不承认自己有错,动不动就骂网友。"
" 骂不过就偷换概念,你说前门楼子 , 他说胯骨轴子。"
" 反正就是没下限、恰烂钱!"
乌:" 好的,你赢了,你骂吧。"
甄:" 可是虽然我整天骂他,但他的戏我还基本都看过 ……"
乌:" 等等,你说的是于正吗?怎么越听越像王晶?那个我坑了一周的肥螳螂?"
甄:" 王晶也嘴贱、凑热闹、卖情怀、万人嫌吗?"
嘴贱、凑热闹、卖情怀是真。至于万人嫌 ……
一个 60 多岁,按说早该被拍在沙滩上的老大爷,一个外来和尚、过江黄鳝,能在内地的热门综艺里扮导师,还时不时成为话题主角。
在文化节目里,作为权威,作为话事人,一遍遍复述港片的癫狂与落寞;
在刚创造票房历史,正春风得意的徐峥电影里友情客串;
哪怕几十年来,跟香港同行们打了一圈又一圈嘴架,但到了内地永远是:我们香港电影人特别团结。
这怎么会是万人嫌,分明是人脉亨通,左右逢源,处处吃得开的老人精。
真正的万人嫌应该是跟王晶闹掰的周星驰。
有句港句,能跟王晶闹掰也不容易。
他和所有职场老油条一样,不记仇,不钻牛角尖,拿得起放得下。他的立场和态度,会随着时势变化而变化。
90 年代末,香港电影走入穷途末路,他是第一波北上找机会的导演。
当时内地电影市场也不行,想纯靠票房赚钱,还得再等几年,等张艺谋拍出《英雄》之后。
王晶选了成本小、回报高的电视剧入手。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好多合拍剧,都是他团队拍的。
大多是魔改金庸或古龙。
借武侠的壳子,讲江湖纷扰,红尘一笑,其中穿插市井笑料,都是香港人玩了三四十年的童子功了。
随便拿点过来,就成了一代人的童年经典。
那会儿的合拍片,通常是内地制片管内地的演职人员,香港管香港的。大家吃住待遇都不同,各种区别对待,沟通隔阂。
终于在拍《小鱼儿与花无缺》的时候,矛盾爆发了。
张卫健和谢霆锋,跟内地演员王伯昭对戏时,把王打进了医院。
根据王伯昭的说法,这俩人借拍戏泄私愤,拳拳致命,打到工作人员都拉不开。王伯昭被担架抬下片场,自己打了 110。
总导演王晶对这件事的态度分为两个阶段,变脸速度和脸皮厚度,堪称职场王者教科书。
第一阶段:我被王伯昭气到尿血!王伯昭太没有艺德了!
把 " 港娱人永远团结 " 挂嘴边的王晶,第一时间抱团护短。坚持张卫健和谢霆锋的打人正义性。
他开了个记者会,现场放了一段张卫健掌掴谢霆锋的片段:
" 看吧看吧,小谢脸也被打红了!拍戏就是这样的!"
" 我拍了30多年的戏,这是最荒唐的一次!拍武打戏演员本来就容易受伤,张卫健和谢霆锋都是特别敬业的演员!"
" 都怪王伯昭自己不会拍,他不仰脸躺着,也不会受伤,而且他伤的根本不重!"
" 王伯昭如果再不回组拍戏,就太没艺德了!"
说到动情处,王晶甚至现场示范打戏,表演自扇耳光,供记者拍照。
随后王伯昭那边也开了记者会,一一驳斥回去。
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不知道是谁放出消息,不再强调打人者纯属敬业过了火,转向道德舆论战。
说张卫健和谢霆锋其实是见义勇为。他们看不惯王伯昭调戏香港化妆师,才想路见不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