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这些负面影响,杨帆几次想要退赛。
但在教练的刺激下,她心中的自我意志被唤醒,决定为了自己和国家,一雪前耻。
剧情的重点桥段,几乎都跟杨帆比赛相关。
比如,1996 年亚冬会,她经历了父亲去世的悲痛。
1998 年冬奥会,她被韩国人反超,发现技术漏洞。
2002 年冬奥会,她学成归来,为中国勇敢夺金。
影片全程就按照人物事迹,顺时针拍摄,全是意料之内的逻辑和事件。
要说优点,就是它拍出了短道速滑比赛的紧张刺激感。
像上述所说,影片还原了三次重要比赛的现场情况。
导演用高速移动的镜头,捕捉运动员的实时表现,加上解说员激情慷慨的画外音,观感几乎像看比赛直播一样。
除此之外,在人设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与之前银幕形象不同的运动员。
杨帆更关注个体意识。
训练中,她不再是简单的比赛工具,她不仅关心队友、体恤亲人,还会对规则提出质疑和反抗。
而教练秦杉,则代表了集体意识。
当二人因为比赛的观点,发生碰撞时,就是两种意志的碰撞和交锋。
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
导演和编剧选择了一种讨巧的方式,处理这种碰撞。
他们让杨帆的人生价值与比赛斗志合二为一,让她最后变成为自己也为国家而战的超级英雄。
也是出于这种设计,影片的问题开始出现,很多内容交代的很含糊、一笔带过。
比如,此前短道速滑队在冬奥接连失利,其实隐喻了两代教练的理念不合。
这不合来自哪儿?具体是什么?影片只是蜻蜓点水,并未展开。
最后破局的方法,是杨帆主动联络加拿大教练出国学习,才攻克了短道速滑的技术难题。
这期间,她也面临着行业里的质疑,这些质疑的本质又是什么?影片同样交代的含糊其辞。
影片的另一个问题,跟杨帆相关。
导演没有给予杨帆充足的行为动机和情感支撑。
比如,父亲意外去世,杨帆从赛场回到了老家,打算放弃运动生涯。
结果,教练前去探访,一两句话就把她打动了。
杨帆内心的无力感、纠结和挫折,以及情绪上的反转,都没有交代。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相同的情况,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包括,她比赛失利后,在纠结是回省队训练还是去加拿大进修,也被导演一两个镜头简单处理了。
这种想当然的拍法,缺乏说服力。
综合来看,影片的缺点,是典型的流水线制作问题。
进一步来说,影片放弃挖掘运动员的内心世界,它不想去拍一个人的纠结和成长,它只突出比赛的紧张刺激,渲染荣耀时刻。
孟美岐的表演痕迹
最后说说孟美岐的表演。
基本及格,但不太稳,缺乏层次和情感支点。
表现最好的一场戏,是比赛中她得知父亲离世,在后台崩溃大哭。
这场次,她哭出了女儿缺席的自责和后悔。
除此之外,她基本都是不苟言笑的模样示人。
尤其在训练和比赛的时候,需要她展现锋利眼神表现运动员的意志力。
这点,她表现得也还可以。
但在其他重场戏,她的表现就有点差强人意。
比如,教练去老家,劝她重返赛场。
她的眼神里,缺少人物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
再比如,最后那场比赛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