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30岁被卷入一宗冤案,为自证清白,阴差阳错地跟看守义庄的大叔学起了验尸,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既翻了案,又翻了身,凭本事入职衙门当"公务员"。
镇上一个姑娘暴毙,老仵作草草看了两眼,就断定是风寒入骨而死。宋慈仔细查验姑娘尸身,发现她手指有被老鼠咬过的伤口,怀疑她是死于鼠疫。
老仵作立刻用资历压他:
现在你是仵作还是我是
我说她是这么死的就是这么死的
(教主内味有了)
宋慈坚持进一步再验,老仵作彻底炸了:
我做了几十年的仵作
是不是鼠疫我都分不出来吗
我说不是就不是
你才做了几天仵作,在这里胡言乱语
职场人被前辈打压成这样,一般顺水推舟认个不是,就没事了。反正就算最后错了,责任也不在宋慈,何必较真呢?
但宋慈就是"蠢",认准的理,轻易不会松口。
他先是拿自己小时身患鼠疫的记忆,跟死者伤口作比较;又翻出当地史书,证明有过大规模鼠疫的记载;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死者的好友终于想起,死者确实前两天说过自己被老鼠咬。
至此,宋慈的坚持得到了完整证据链的支持,推翻了老仵作的草率结论。
如果不是宋慈够"蠢",指不定就有一场瘟疫流行,到时候,会害死多少人?
还有另一桩案件,初步验尸后遇到瓶颈。
宋慈竟然大胆地想出了开膛验尸的"旁门左道",让他师父都大吃一惊,怕他违背礼法惹麻烦。
为求找出真相,宋慈顾不上这些了。
每一次他"犯蠢",都是法医界往前一大步。
这么"蠢"的宋慈,哪里需要"五行问灵刀"这种花哨的噱头?
当他为真相破开蒙昧和落后的礼法时,这一刀,还不够惊世骇俗吗?
这份"蠢",是对知识和真相的无穷渴望。
到这,终于可以回答前面那个问题:
宋慈是谁?
他是一个学者,不顾旁人斜视,跟尸体推心置腹,学会"尸语"的痴心赤子;
他是一个引路人,毫不藏私地将一生成就写成《洗冤集录》,让"尸语"脱开他个人绝技的桎梏,成为一门翻译成荷兰、英、法、德等多国语言的全人类科学;
他还是一个父母官,一直致力于跟"死无对证"的阴谋对抗到底。
他是一个在黑暗之中,燃烧自己来照亮真理和正义的"蠢人"。
宋慈是一个人,却有无数个侧面。
当网大将验尸当成他的全部时,多面、立体、复杂的宋慈,就被残忍地杀死了。
在银幕上奔走呼号的,只是一具被资本扯上线的空洞躯壳。
作为一枚侦探迷,对IP胡编的乱状实在痛心。
卷福的成功,让逐利的商人看到了曾活跃在小说中的名侦探价值。他们打着恢复名侦探荣光的旗号,贡献的,却是一场接一场的诈尸闹剧。
小罗伯特唐尼和裘德洛版福尔摩斯,光顾着嗑CP,其他正事基本没干。要问我能回想起什么,恐怕只有福尔摩斯在华生婚礼上这哀怨的一瞥。
就不说那些不及格的网大了,徐克版狄仁杰找来刘天王,观众也不太买账,三部从6.6、6.5、6.1依次递减。
这个狄仁杰又要探案又要打,帅是帅,却失去了很多人味。
而莎翁台柱肯导版波洛,则败在过于自恋,无时无刻不想着耍帅,把一个"下流的比利时人",变成了"装上流的普信男人"。(对侦探题材感兴趣的胖友可以看一下今天二图)
这些诈尸闹剧的根源,全因为他们选择了噱头,而放弃了"做个人"。
他们想在银幕上塑造一个聪明绝顶、无所不能的完美偶像,却忘记了人最大的魅力,是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