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常以取笑警方为乐,他求的是"老子天下第一聪明"的名声吗?不是,他从不介意警方侵吞他的功劳,继续缩在贝克街221B做瘾君子。
聪明绝顶如他,为什么还要碰万恶不赦的毒品?冷漠孤僻如他,为什么将华生当成一生挚友?
因为聪明是福尔摩斯的诅咒。
聪明让他孤独。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孤独患者,取笑、毒品,全都是他缓解孤独的"毒药"。
没有华生的出现,揭穿他的脆弱,这个世界第一名侦探,只会是一个狂妄的讨厌鬼。
狄仁杰需要元芳,其实远多于元芳需要狄仁杰。
断案如神的狄公其实也会害怕。夹在李唐和武周之间,一面是君臣忠义,一面是知遇之恩,犹如踩在钢丝之上,随时都可能坠入万丈深渊。
那一句"元芳,你觉得怎么样",求的不是答案,而是心安。
天下无双如狄仁杰,也生怕在这条钢丝之上,只剩下他孤身一人。
而每一次回首,元芳挺拔伟岸的身影,都如同暗室中的一盏油灯,提醒他,在巨大的阴影笼罩下,他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不是乱贴的刻板标签,每一道伤疤、每一句口头禅,其实都凝聚着这个角色的复杂经历。
当下不少改编把重心放在了噱头、猎奇上,将一个活生生的人,简化成一眼看穿的人设标签……
这才是毁IP最狠辣的手法。
在面子功夫上花大力气,但角色的灵魂却被放逐到流量海洋里,消失不见。
或许这些网大在塑造宋慈之前,应该翻开《洗冤集录》亲眼看一看。
就拿其中"服毒"一节来说,就分了六个小段,事无巨细地讲清楚了各种因毒而死的症状和之间区别。
中毒后,面部颜色、嘴唇颜色、手脚指甲颜色如何,都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和区分。
至于出血、浮肿、溃烂等等情形,也做了细致的刻画。
要看过多少尸体、经手过多少案子、奔走过多少地方,才能得到足以概括出如此细致信息的样本量?
在验尸的时候,又是如何仔细、谨慎,做一步想三步,不断钻研、积累、推翻再建立,才会树立起一个能够为后人参考的标准?
《洗冤集录》是一本验尸指南,但同时又是一本最好的人物小传。
只要随便翻上几页,你就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宋慈其人:
大胆,敢顶着死者为大的传统礼法,将尸体翻来覆去查看;
又谨慎,哪怕是不得已夜间留宿,也要搞清楚留宿处跟凶手的关系,以求避嫌。
为官敢问不平事,眼里揉不得沙子,63岁高龄,依旧身为提刑官,奔走在一线;
但一身正气不代表莽撞,他苦口婆心地叮嘱后来人,在惩善扬恶之前,先小心保护自己,要留一个心眼,不要"落得满身污秽,难于辨明"。
终其一生,都在为验尸、钻研、为民请命奔走的宋慈,最终晕倒在了奉命巡回的路上,自此委顿不起,不日与世长辞。
这样一位死在了自己的志愿和理想上,为后人留下瑰丽知识宝藏的伟人——
在讲述他的故事时,还用得着那些不着边际的噱头、特效,甚至添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师徒禁忌恋,为他作"点缀"吗?
呸。
在主创你们心里,可曾有过宋慈?
宋慈波澜壮阔的一生,如同一座丰碑,立在了法医界的大门前,还在为万世求正义。
偏偏有人为了几个铜板,用摄影机作刀,将他的坟头剖开,将他再杀一遍。
求求了,放过宋慈吧。
今日打工人:全金属Fa际线